麻风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

麻风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

麻风性葡萄膜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又称为Hansen病,主要累及皮肤、周围神经、黏膜和眼组织。在眼部可引起兔眼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那么,麻风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麻风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

1、慢性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 为最多见的类型,多发生于疾病的晚期,双眼缓慢发病。有白色细小KP,也可见羊脂KP。典型表现是虹膜有珍珠样白色麻风珠 (leproticpearls),这种散在发亮的细小白色小结节,多为感染病灶,开始少量,最后散布在全虹膜表面;也可融合形成较大的麻风瘤 (lepromata),其中含有白细胞和活的麻风杆菌。

数月后结节消失或遗留小萎缩斑;麻风瘤也可发生在虹膜组织深层,表现为细密的奶油黄色病变,逐渐变大可突出于虹膜表面,也可进入前房。

2、急性弥漫性成形性虹膜睫状体炎 此型少见,与一般非特异性前色素膜炎相似,可能是对病原体的迟发型免疫反应。

3、孤立的麻风瘤 较少见。可能是麻风瘤的扩展。往往由睫状体开始,出现在前房角,常伴有角膜实质炎,逐渐蔓延到虹膜、脉络膜和巩膜,最后眼球被破坏。

4、周边部麻风性脉络膜炎 单眼或双眼发病,表现为孤立的蜡样高反光性病变,很像瘢痕样改变,周围伴有色素;并伴有视网膜血管炎。

5、播散性脉络膜炎 更少见,为非特异性渗出性炎症,有较大病灶,见于麻风病晚期。

以上介绍的就是麻风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如果你一旦患病要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