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有哪些治疗误区呢

小儿腹泻有哪些治疗误区呢

每个家庭在迎来新生宝宝的时候都是充满了欢乐的,但是小宝宝的成长过程难免会被一些疾病所折磨,尤其是小儿急性腹泻就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如果人们不能够及时,对于这项疾病有足够的了解,就很容易走进治疗误区,那么,小儿腹泻都有哪些治疗误区呢?

1. 滥用抗生素:腹泻的病因很多,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的腹泻也不一定完全是细菌引起的。小儿腹泻多数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所致(占80%以上),细菌感染而致腹泻只占少数,但不少儿科医生常不问青红皂白,一概用抗生素。这种做法不仅浪费药材,更严重的是使不少患儿毫无必要地遭受抗生素毒副作用的侵害,甚至出现耳聋、肾损害、严重过敏反应等。举例说明,小孩子常见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引起,此时如果用抗菌素,不但治不好腹泻,还会加重肠道菌群的紊乱,延长病程。对于一些因为天气忽然变化或喂养不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也根本不用抗菌素,用些肠黏膜保护剂等,一般来说就可以了。只要患儿大便是水样便,一般都不需服用抗生素。

2. 不重视补液:由于频繁的腹泻,患儿容易脱水。家长只顾忙乱喂药,忘了给孩子补充液体,不知补液是最重要的治疗,没有足够的耐心。其实早期可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约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如果孩子腹泻较重,脱水明显,就应带孩子去医院看儿科医生,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3. 腹泻应该禁食:以往患儿腹泻,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近年来,专家们认为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孩子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所以,孩子腹泻时,不必禁食,应该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给予适当的饮食,孩子即使腹泻次数多一些,也会逐渐好起来的。

4. 腹泻就要马上止泄:许多家长治病心切,要求马上要给孩子止泄,否则就认为你水平差。其实腹泻就象发烧一样的道理,也是机体的一个防御的反应,身体里有了“脏东西”,它就要设法排出去,例如得了痢疾的孩子,如果用厉害的止泄药,肠道内的“脓”排不完全,反而会加重病情。又例如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腹泻要一周左右,不可能马上好,住院主要是补液治疗,防止脱水引起并发症。有些家长不理解,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在医院没有治疗效果。另外,临床上偶尔也用复方苯乙哌啶止泻。苯乙哌啶是一种抗肠蠕动药物,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 但是,苯乙哌啶的“致命弱点”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它有严重的神经毒性。用苯乙哌淀止泻,对于中枢神经尚未发育健全的小儿来说,可影响大脑功能发育。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呼吁,要求各国卫生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停止该药的临床应用。

5. 腹泻就要打吊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脱水行之有效的一种首选疗法,对于轻度中度脱水都有很好的效果。只要喂养得当,孩子完全免去皮肉之苦。但是小婴儿要慎用,要稀释后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按照病情,一般腹泻症状只需口服补充水分,而输液只针对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目的不是止泻,而是补充水分。

6. 腹泻是小毛病,自己吃完药就行。这种行为如治疗不当,将导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

7. 大便次数多就是腹泻:6个月以下的婴儿,尤其是一些吃母乳的婴儿,虽然每日大便可达6~7次,甚至上十次,呈黄绿色,较稀,含白色颗粒或小奶瓣,甚至粘液,但无脓血,镜检下仅见脂肪球无红细胞、白细胞,婴儿精神和食欲良好,无发烧、呕吐等腹泻常有的伴随症状,体重增长正常。此时不必担心,也不必用药,更无需为改变大便性状而改吃牛奶。一般在添加辅食后生理性腹泻自然痊愈。

小儿腹泻脱水有哪几种类型?

1)等渗性脱水:国内材料等渗性脱水占婴幼儿(幼儿食品)腹泻脱水病人的40%~80%。血清钠在正常范围,130~150mmol/L。病程较短、大使中含钠较少者、以及肾功能调解较好者,多呈等渗性脱水。病程较短、营养情况正常的大肠杆菌肠炎,也多呈等渗性脱水。这类脱水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外液丢失,细胞内液丢失不明显。

2)低渗性脱水:占脱水患儿的20~50%。血清钠浓度减低(低钠血症)至130mmol/L以下。腹泻便中含钠较多,如病程稍长的大肠杆菌肠炎患儿大便含钠多在20~75mmol/L,有的更高。在腹泻较重、病程稍长、钠丢失多,尤其是病程中饮水多而摄入含电解质的食物少,易导致抵渗性脱水。在营养不良儿,平时血清钠偏低或正常低限,腹泻后也易发生低渗渗性脱水。此类脱水特点是细胞外液丢失多,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液增加。所以脱水症状出现早,循环量减少快,易致循环衰竭。

3)高渗性脱水:占脱水患儿的1~12%。血清钠浓度增高(高钠血症),在150mmol/L以上。因丢失水分相对地较钠为多,或摄入盐类较多,而呈高渗。如患儿营养状况好、发病急、发热高、病程短、大使中含钠不高,尤病后进食减少不多者,易发生高渗性脱水。在气候炎热时,因口渴而大量吃奶,或脱水重而肾功能受影响时,有时因滥用含钠液治疗,都可发生高渗性脱水。此类脱水特点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导致部分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致细胞内脱水,而细胞外液减少不重,故临床脱水症状出现较晚,而由於脑细胞脱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温馨提示,当每个家庭需要迎来新生宝宝的时候,家庭人员都需要及时了解一些容易发生在宝宝身上的疾病症状,对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因素以及症状表现足够了解,就能够在生活中全面地进行预防,一旦出现了轻微的症状,也能够尽快的发现及时得到科学治疗,将危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