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个对小儿腹泻的护理误区

常见的几个对小儿腹泻的护理误区

虽然说腹泻这种疾病是孩子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但是很多父母因为经验不足,在对孩子的这种疾病进行日常护理时,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护理方法,为了能够及时的纠正这些误区,今天就请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常见的几个对小儿腹泻的护理误区。

1 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

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2 腹泻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有的妈咪一见宝宝腹泻,马上就给喂抗菌素消炎。其实,腹泻除了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宝宝所患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种腹泻服用抗菌素后一点也不见效果,只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更为严重的腹泻。有些抗菌素甚至损伤宝宝的听神经,或导致日后个子长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见效时要马上停药,赶快去看医生。

3 给腹泻的宝宝吃甜食

宝宝腹泻时,妈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以为这样既补充热能又易消化。然而,这样只会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小儿腹泻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1.细菌感染性腹泻: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大便检验有白细胞,主要发生在夏季。主要使用对肠道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药。一般治疗1周,大便检查正常可以停药。辅助治疗为退热及液体疗法。

2.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大便通常带有黏液,伴有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严重的中毒型痢疾可以出现高热、惊厥、神志障碍,尤其小婴儿,反而没有或轻度腹痛、腹泻。痢疾患儿大便检验包可表现以白细胞为主,也会有红细胞,与大肠杆菌肠炎只有通过大便培养可以鉴别。治疗上基本相同。肠道感染多采用口服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

3.病毒性腹泻:通常在秋季发作,由病毒引起,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临床试验证明西咪替丁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并且安全性较好。

4.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由于某些疾病需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腹泻。应考虑条件致病菌,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所致的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大便为水样,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严重者大便排出膜状物,称为假膜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便为水样,呈暗绿色似海水,有腥臭味,常伴专感染中毒症状。真菌性肠炎大便为水样,泡沫多,有时为豆腐渣样。一般停用抗菌药物可以缓解。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菌群失调,可以早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5.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婴幼儿期由于添加辅食过快过多,也容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的腹泻。这种腹泻大便次数不会太多,也不容易引起脱水,只需适当调节饮食即可,不必使用止泻药物。较大的几童自制力较差,不能控制饮食,常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过量的食物在肠道存积,吸收大量肠液,可导致腹泻。这种腹泻常伴有呕吐,多数是将这些食物呕吐或排泄出就可以缓解,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如果不能进食,伴有脱水可以补液治疗,也可以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

6.肠道外疾病引起的腹泻:对于儿童来讲,即使是肠道外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也可以出现腹泻;还有些全身感染,如败血症,也会并发肠道感染,大便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全身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可以应用肠黏膜保护药和微生态制剂。

7.慢性腹泻:长期慢性腹泻病因较多,有肠道感染控制不好或反复感染,还有消化酶类缺乏,肠道菌群不健全等,治疗首先要了解腹泻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可以给予微生态制剂恢复胃肠功能,必要时可选用收敛药、吸着药。长期腹泻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引起营养不良,应及时补充维生素等。

8.过敏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多与食物过敏有关,也常伴有其他部位的过敏表现,如食用某种食物或药物就会出现腹泻,同时伴有过敏性皮疹,就应该考虑过敏性腹泻,治疗主要是停用过敏的食物或药物,可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相信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在对小儿腹泻进行护理时容易出现的误区,希望家长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并在孩子患病时避免这些误区的发生,以便能够对孩子进行辅助治疗,加快孩子的康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