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相关概念

小儿麻痹症的相关概念

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是很严重的一种疾病,也是很多家庭很担心的一种疾病。因为小儿麻痹症不仅给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也会给孩子的智力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小儿麻痹症的知识,希望对您的家庭能够有所帮助。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传播广泛且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的急性传染病。1953年1月26日,美国索尔克博士宣布制成小儿麻痹症免疫新疫苗。

尽管近年来由于预防措施的积极推广其发病已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城市及居民点集中部,但在边远及不发达地区仍可发现,包括既往患者残留的后遗症等,均需治疗。本病的病理改变部位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少数病例可波及脑干及脑实质。病毒侵袭的结果主要是不显性的亚临床感染,大约只有1%的人受感染后有临床表现。其临床特点为出现不规则、不对称、无感觉障碍及无大小便失禁的弛缓性瘫痪,此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直径为8~17μm,称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毒分为Ⅰ、Ⅱ、Ⅲ三种不同类型,其中Ⅰ型最多见,Ⅲ型次之,Ⅱ型少见。

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外,其他某些病毒,例如个别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coxsackie)病毒、埃可(echo)病毒等亦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并引起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在临床上难以与灰质炎病毒引起的麻痹进行鉴别。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活力很强,耐寒冷,在冷冻条件下能生存数月之久,对干燥的抵抗力也较强。病毒在室温下可生存数天;在污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和牛奶中可生存百余天;在粪便中可维持3~6周或更久。紫外线照射、煮沸或使用含氯石灰(漂白粉)及高锰酸钾等均能迅速将其杀死。传染源为本病的瘫痪型、非瘫痪型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健康的带病毒者亦可传播。病毒主要从粪便及鼻咽部分泌物中排出,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经污染饮食、脏手及各种用具等直接通过消化道或由空气飞沫经呼吸道而发生传染。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贫困国家。在我国由于预防得力,当前病例主要为偶发性。以6~9月的夏秋季发病最多。通过上述小编对于小儿麻痹症相关知识的讲述,相信家长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但是也要相信现代的医疗水平。如果发现您的孩子患了这种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并且谨遵医嘱。祝愿您的孩子早日恢复健康生活!也祝愿您的家庭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