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儿便秘究竟是怎么回事?

由于婴幼儿胃肠道组织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诱发便秘的几率就会比较高一些,这也是很多婴幼儿成长中的一项常见疾病,通常都是由于生活中诸多不良习惯所引起的,家长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孩子的饮食需要格外谨慎,应当多吃一些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品,那么,小儿便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婴幼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如果婴儿饮食太少,消化后的余渣就少,自然大便也少。奶中糖量不足,可以便大便干燥。如长期饮食不足,则形成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缺乏力量,不能解出大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大便的性质与食物成分有关,如果食物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而缺少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则大便干燥而且排便次数少;如果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则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稀软;如果食物中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滑。某些精细食物缺乏渣滓,进食后容易引起便秘。有些小儿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按时解大便的习惯,使排便的条件反射难以养成,导致肠管肌肉松驰无力而引起便秘。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可使肠管功能失调,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可出现便秘症状。

婴幼儿一般每天1-2次大便,便质较软,若两到三天不解大便,而其他情况良好,有可能是一般的便秘。但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就不能认为是一般便秘,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幼儿一天一次大便属于正常,但有的小儿两到三天解一次大便,而且大便质软量多,也属正常。小儿发生便秘以后,解出的大便又干又硬,干硬的粪硬刺激肛门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天长日久使小儿惧怕解大便,而且不敢用力排便。这样就使肠子里的粪便更加干燥,便秘症状更加严重。

小儿为什么也会出现便秘呢?

小儿便秘可分为习惯性和器质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主要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或缺乏让孩子按时大便的训练,现在的家长认为孩子在长身体时应该多吃高蛋白、高热量、营养好的食物,平时很少让孩子吃蔬菜一类食品,而缺少纤维素,使肠蠕动减慢,造成大便干燥而次数减少。另外,生活无规律或有便意,坐便盆时,思想不集中看书报、贪玩等均可使排便困难。有的小儿因大便秘结排便时肛门裂门,出血疼痛,因怕痛而不愿排便就形成恶性循环。器质性便秘,自出生时即开始便秘要注意有无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和先天性无肛或肛门狭窄等,如遇以上疾病,应针对治疗均能缓解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与大肠传导失常且和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发病原因主要是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引起胃肠积热,津液耗伤,传导失润,或因病中过用燥热、发汗之剂等耗伤阴津,肠道干涩所致等均可引起便秘。

以高热量、高蛋白的仪器为主,纠正的方法是家长应纠正孩子的饮食结构,应多吃青菜、芹菜、萝卜等粗纤维之类食品,同时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有的小儿排便没有规律甚至在排便时贪玩或害怕肛门疼痛而不愿排便,其家长应培养孩子每天定时排便,养成自行排便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时可以给孩子喝盐开水,保持肠道滋润,在排便前10分钟可以按摩腹部100次,使增加肠功能蠕动而顺利排便,平时要多让孩子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力量。如婴幼儿大便不通暂时可采用肥皂头、开塞露、甘油栓塞入肛门导便,同时可用中医中药疗法,滋阴润肠,消积导滞的方法,煎服中药或吞服丸药,如麻仁丸、润肠丸、王氏保赤丸等,平时多吃水果如西瓜、梨等增加肠道的水分而使排便通畅。

温馨提示,家长们如果在观测到孩子出现了便秘现象,一定要及时寻找出发生因素,不可盲目地给孩子购买一些药物服用,便秘情况稍微严重一些的患儿,应当立即到专业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及时排除患儿是否还存在其他身体疾病,只有及时消除诱发因素,才能尽快的使孩子恢复健康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