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儿科 > 口吃 > 口吃常识

口吃疾病的相关常识会有哪些呢

口吃疾病的相关常识会有哪些呢

口吃是当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了,很多的儿童会出现口吃的症状,从而让他们的语言方面受到了波及,给他们带来了较多的心理压力,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接下来小编来给朋友们介绍一下口吃疾病的相关常识主要有哪些呢。

由于缺少必要的口吃常识,不少家长对待儿童口吃问题存在严重的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口吃的治疗。口吃儿童虽然不象成人那样存在心理负担,但是有的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语言反复提醒、批评,甚至打骂。专家介绍,0—3岁孩子的语言形成都要经历从听到说到理解这个过程,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这时候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口吃一定要“冷处理”,过多的纠正和训斥,反而会造成“负性加强”,可能会使口吃持续到成年。

纠正儿童口吃,要注重倾听和交流。这是因为,儿童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畅节奏的障碍。当孩子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家长要注意听,不要急于纠正,一定要等孩子讲完,要在反复的发音、讲话中慢慢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

已患口吃或有口吃倾向的儿童,家长的关注点不应放在“话说得怎样”,而是要认真和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不要打断他们,与其做真诚的语言交流,创造出一个轻松和信任的语言环境。如果孩子长期反复出现“结巴”,要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正规的语言训练,不要自行盲目纠正,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不敢说话。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强,健康的语言环境也很重要。

口吃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一般而言,3至11岁是儿童学习和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由于语言功能发展不成熟,所掌握的词汇有限,或者由于心理紧张等因素,不能迅速准确地选择和表达词汇和语言内容,说话时会表现出重复、拖长一个字音或短句的第一个字,这些都是语言发育中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掌握词汇的增加,这种现象可逐渐消失。然而,相对于这种正常现象来说,由于有些儿童语言中枢的协调性比较薄弱,如果口吃持续半年以上,就应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关于口吃疾病的常识性知识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口吃带给孩子的危害是不容小视的,所以我们应当在生活当中去进行口吃的分析工作,要关注孩子的语言情况,当我们察觉到了口吃的症状之后,应当进行相关的治疗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