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儿科 > 川崎病 > 川崎病常识

哪些原因会引起川崎病呢

哪些原因会引起川崎病呢

川崎病危害性特别的严重,会有很多的患儿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将会带给孩子十分严重的伤害,家长们需要警惕川崎病的出现,特别是要认真了解川崎病的发病原因才可以,往下看为大家介绍一下川崎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呢。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9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人发病率为高。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病因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逆转录病毒、支原体感染为其病因,但均未能证实。

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各期变化如下:ⅰ期,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ⅱ期,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血管内皮水肿、血管壁平滑肌层及外膜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和动脉瘤。ⅲ期,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好些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ⅳ期,数月~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以后再通。

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

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α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本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至第3~4周达高峰。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我们了解上述的介绍之后,特别清楚的认识到了川崎病的相关发病原因有哪些了,川崎病是十分复杂的,特别多的病因引起了川崎病的出现,希望家长们要多认识川崎,要将此病的病因警惕起来,生活中要注意进行川崎病的预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