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有哪些

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有哪些

由于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黄疸现象都是正常的。那么对于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应该怎样才能够很好的鉴别呢。下面就重点讲述一下生理性黄疸的疾病描述、症状体征和诊断检查。

黄疸疾病描述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症状体征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d出现黄疸,最迟可在第5天出现,5d后出现的黄疸多要考虑病理性。黄疸于4~5d最明显,足月儿在生后10~14d消退;早产儿约有80%生后出现黄疸,可持续3~4周消退。生理性黄疸不伴有其他症状,小儿精神、反应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

黄疸诊断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在生后1周内,均超过34.2μmol/L(2mg/d1)。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205.23μmol/L(12mg/d1),早产儿较足月儿为重,峰值可达17l~205μmol/l(10~12mg/d1),但不超过256.5μmol/L(15mg/d1)。

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演变情况,如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消退晚,持续不退;或按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现;或黄疸持续加重等等,均为病理性黄疸表现。临床伴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查明原因、积极退黄治疗。

防止早产,出生后适当提早、合理喂养,有利于生理性黄疸的减轻和消退。

新生儿摄入不足,进食量较少,肠蠕动减少,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原因均可使经肠道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而新生儿肠粘膜内ß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血胆红素增高。抚触配合穴位抚摩可促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由于抚触可明显增加新生儿体重和进食量,缩短胎便排出时间,从而加快了胎便和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了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因此预防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了解了生理性黄疸的上述特征就能够很好的帮助爸爸妈妈鉴别自己的孩子到底是由于生理性表现而产生这样的症状还是由于疾病而导致的病理性黄疸。相信很多的家长都会十分注意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毕竟都是家里的掌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