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生活当中新生儿败血症是多见的,而且对于新生儿的健康影响特别的严重,很多的妈妈对于该病开始加以关注,特别是该病的临床表现,我们应当把该病的临床表现了解透彻,接下来就为朋友们介绍一下该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1)体温改变:可有发热或低体温。(2)少吃、少哭、少动、面色欠佳、四肢凉、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3)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惟一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4)休克表现:四肢冰凉,伴花斑,股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降低,严重时可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各系统表现1)皮肤、粘膜:硬肿症,皮下坏疽,脓疱疮,脐周或其他部位蜂窝织炎,甲床感染,皮肤烧灼伤,瘀斑、瘀点,口腔粘膜有挑割损伤。(2)消化系统:厌食、腹胀、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期可出现肝脾肿大。(3)呼吸系统:气促、发绀、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4)中枢神经系统: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嗜睡、激惹、惊厥、前囟张力及四肢肌张力增高等。(5)心血管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休克。血液系统:可合并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7)泌尿系统感染。其他:骨关节化脓性炎症、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等。

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1)细菌培养: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做l型细菌培养。怀疑产前感染者,生后1h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革兰染色找多核细胞和胞内细菌。必要时可取清洁尿培养。脑脊液、感染的脐部、浆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导管头均应送培养。(2)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对gbs和大肠杆菌k1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协助早期诊断。

2。非特异性检查1)白细胞(wbc)计数:出生12h以后采血结果较为可靠。wbc减少(<5×109/l),或wbc增多(≤3d者wbc>25×109/l;>3d者wbc>20×109/l)。(2)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neutrophils,i/t)≥0。16。(3)c 反应蛋白(crp):为急相蛋白中较为普遍开展且比较灵敏的项目,炎症发生6~8h后即可升高,≥8μg/ml(末梢血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前降钙素(pct)或白细胞介素6(il 6)测定。(4)血小板≤100×109/l。(5)微量血沉≥15mm/1h。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

1、 新生儿的皮肤、粘膜薄嫩,容易破损;未愈合的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更主要的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受局限,当细菌从皮肤、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后,极易向全身扩散而致败血症。

2、 妈妈怀孕期间患感染性疾病时,某些细菌及其毒素,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种情况新生儿多于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

3、 胎儿娩出时,由于母体羊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助产过程消毒不严等,均可增加感染机会,而致新生儿败血症。

4、 新生儿反应能力低下,当有某些局部感染时,未被及时发现,如:脐炎、口腔炎、皮肤小脓疱、脓头痱子、眼睑炎等,均可成为病灶,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展为败血症。

以上的内容给朋友们介绍的就是有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了,大家应当多去注意新生儿败血症才可以,而且要注意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如果发现孩子有任何异常出现,并且疑似该病的症状,要去进行相关的检查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