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病传染该怎么办

小儿结核病传染该怎么办

生活当中出现的环节和病变的疾病确实会发生传染,这样的疾病也会导致孩子经常的咳嗽非常的痛苦,严重了还会有胸闷气短的症状,那么小儿结核病该如何做好治疗呢?我们来看小编的具体介绍。

近10年来由于AIDS病的出现及流行,在一些结核病早已得到控制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近几年来结核病已出现回升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结核杆菌和非典型分支杆菌已成为HIV感染者重要机会性感染之一。HIV与结核感染互呈不良影响:HIV可使潜在结核病发病和恶化致使结核病成为HIV感染后-早期合并的疾病。反之,结核又可加促AIDS的进展和死亡(多死于卡氏肺囊虫肺炎、细菌性肺炎或全身衰竭而少数死于结核)。

1、加强初级保健 要依靠城乡基层医疗网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医生包括农村医生的作用。临床证明,结核的发病与小儿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应注意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对麻疹、百日咳的预防等措施。

2、发现病例及早防治 早期发现是患儿早期治疗的先决条件。定期作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小儿,其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儿显著为高。根据北京儿童医院1962~1965年调查,接触儿童患病率为6.5%,而同时期集体儿童的患病率为0.15%。又根据对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儿平均13年随访观察,其累积患病率为6%。因此通过接触者检查小儿有无结核感染或患病是早期发现结核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在OT反应呈强阳性的小儿中要特别注意做早期发现工作。结核病虽是一种慢性而极顽固的传染病,但如能及早诊疗,认真随访,是完全可以痊愈的。

3、进行宣教,重视隔离 进行广泛卫生宣教工作,使群众对结核病有正确的认识。作好结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离工作,保护小儿使不受传染。集体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校的保育员及教师应定期检查有无结核病,一旦发现活动性病人应离开工作岗位并彻底积极进行治疗。家庭内雇用保姆或聘请补习教师,应先进行胸部X线透视,保证无结核病。此外注意其他预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婚前检查、孕期检查、宣传不随地吐痰等。

4、卡介苗(BCG)接种1908年卡氏(Callmette)和介氏(Guérin)二人应用牛型结核杆菌,在5%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230余代的反复培养,病菌失去致病的性能,然后制成菌苗(卡介苗,BCG),接种到*,使受种者产生对结核病的免疫力。据报道BCG有效保护力为14%~80%。BCG自1921年开始应用至今已有70余年,经验证明,BCG接种可以降低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我国解放后才普遍推行BCG接种,效果卓著。今将3种接种方法分述于下。

(1)皮内法: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用0.1ml BCG(内含菌量0.05~0.075mg)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缘皮内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个月内的新生儿无结核病接触史者可免作结素试验。接种后6周内应避免小儿与结核病患者接触,以防在未产生免疫力前遭受传染的危险。接种BCG后3~4周,接种处可发生坚实的红色丘疹,逐渐形成小脓疱或小溃疡,逐渐干枯结痂,至1~2月后可愈合。反应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坏死,局部淋巴结可发生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较深溃疡,愈合较慢。

(2)皮上划痕法:用每1ml内含菌量50~75mg的BCG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缘下端,在皮上划一个各长1~1.5cm的"井"字划痕,以不出血而呈红痕为宜,划后将菌苗在划痕处轻轻涂匀。待菌苗干后(10分钟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推广,局部反应轻,淋巴结反应较少。

(3)口服法:只限于出生后2个月以内的婴儿。卡氏最初发明BCG,即采用新生儿口服法,因为新生儿肠粘膜组织尚未完全发育,BCG容易通过而进入肠系膜淋巴系统而发生免疫力。BCG口服法现已很少应用。

关于小儿结核病发生传染该如何做好治疗相信在阅读完小编的介绍之后我们也有了新的了解,小儿哮喘这样的疾病在生活当中也是时常发生,有必要了解相关治疗方法患病的时候科学做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