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的用药原则有哪些

小儿哮喘的用药原则有哪些

在孩子出现哮喘之后,会造成孩子面色变黑,而且还会影响到呼吸,所以小儿哮喘的危害后果很大,大家必须要注意全面地进行调解,了解小儿哮喘的存在,很多的家长,因为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在孩子出现了这种疾病之后不能及时的发现,那么小儿哮喘的用药原则都有哪些?

用药原则之一:预防用药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作遵循一定的规律,发病原因也因人而异。因此,家长应时刻留心观察,找出患儿的发病规律。一方面要让患儿尽可能避免接触有诱发因素的物质,另一方面应及时采用预防性用药,但大多数预防性药物在开始应用阶段,对症状改善较慢,往往需要连续使用2周以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患者无论当时是否有症状,每日都要定时服用,这样才能起到预防作用。例如,如果患者在每年10月最易发病,那么在9月中旬就应该开始预防用药了。

用药原则之二:有效用药

小儿支气管哮喘在发作时,及时吸入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症状。但也有不少病人在数小时后哮喘症状再次出现,因此错误地认为雾化吸入治疗只适用于发作时,而且疗效短,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对一些近期内反复发作的患者,每日做3~4次的定时吸入,让药物的作用能够连续,从而可有效控制和缓解哮喘症状。如果经雾化吸入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甚至症状加剧,则表示病情恶化,应及时就医。

此外,小儿支气管哮喘多在半夜或清晨发作,因此,患儿只是日间规则用药,而在8小时左右的睡眠期间却无法用药,以致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为弥补此缺陷,可以采用各种长效的支气管扩张剂。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药物释出速度恒定,药效可维持8~12小时左右,且副作用较少。患者在睡前服用可减少哮喘发作,亦可在晨起和睡前各服一次。

用药原则之三:及早用药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早期病情较轻,及时使用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病人认为一次发作较轻,且症状消失快,便不重视及早用药;或者平时经常有一些气促症状,但对于病情的变化没有觉察,以致未能及时调整哮喘用药时机。这些情况都会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如果等到哮喘加剧时才匆匆就医,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治疗小儿哮喘的误区

误区一:古代分一期治疗,现代分二期治疗

哮喘在古代虽然分为哮和喘两种病名,但都是针对喘息症状发作时来说的,也只是在发作的时候进行治疗。现代中医有了发展,把哮喘分成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时期,在治疗上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则扶正固本。王教授则把哮喘分为三个时期治疗,即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稳定期是患儿喘息缓解以后,没有临床症状的时期。多出了一个稳定期意义重大,小儿发作缓解以后继续治疗,培元固本,争取“去根”,力争不再发作,最起码减少发作次数。稳定期的治疗一般2~3个月,有些顽固性病例要持续6个月左右。这种分三期治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小儿哮喘的治愈率。

误区二:重药轻防

在些家长片面地追求使用药物来控制哮喘的发作,而对哮喘发作的预防方面重视不够。患儿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不喘之后认为好了,就不再管了,平常吃饭穿衣也不加以注意。王教授提出防治并重的原则,并且在哮喘的预防方面有独到的方法,他主张采用趣味游戏的办法比如做呼吸操、游泳、在水中游戏等候来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的免疫力,预防哮喘的发作。

误区三:过分强调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疗法。哮喘多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发作,在炎热的夏季则较为少见。中医认为夏季少发是因为“正气盛”,在此时“借正去邪”,采用在“三伏天”穴位贴敷或中药内服的方法以求减少冬季哮喘的发作。王教授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并不是不好,但他更主张一鼓作气,在发作时治疗,治了好,好了还要治,“宜将胜勇追穷寇”,力求最好的效果,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分期中的稳定期治疗。

大家需要注意小儿哮喘的出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有效地进行调理,避免造成孩子受到更多影响,避免出现过敏,很多孩子是过敏体质,这种疾病跟遗传年龄,气候变化都有关系,家长需要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