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临床败血症的病因

新生儿临床败血症的病因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是较高的,会有很多的新生儿出生之后被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因此会让他们的血液异常,给身体健康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希望宝妈们要深入了解此病的发病因素,来看看引发该病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极易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1、病原菌不同地区病原菌有所不同,欧美国家40年代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占优势,50年代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60年代以大肠杆菌占优势,70年代以后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成为最多见的细菌,大肠杆菌次之,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也颇重要。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成为美国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我国仍以大肠杆菌(多具有K1抗原)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L细菌(以Lister研究所定名)感染常有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不断增加,GBS虽有报道但不多。

2、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宫内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生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侵入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是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新生儿产时有呼吸抑制而经过复苏干预、羊膜破水时间过长(>24h),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自身因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IgM、IgA缺乏,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使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随出生体重的下降而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份,尽量母乳喂养,对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少时多次地输全血或血浆,注意输液速度及药物反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呼吸、面色、神志有无变化、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及黄疸,发现黄疸加重、烦躁、前囟饱满、尖叫、抽搐等症状,但高度警惕化脓性脑膜炎、肺炎、DIC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早期治疗。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高热者,执行高热护理常规。体温不升者,应采取保暖措施。准备采集血液标本,送检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抗生素。

遵医嘱联合应用抗生素时,应熟悉各种抗生素的性能、配伍禁忌及副作用。合理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效价,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做好脐部及皮肤护理,病情较轻者每日温水拭浴,更换内衣。如有小脓疱可有75%酒精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拭去脓液,涂上2%龙胆紫,脐部感染者,应每日换药1—2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粘膜损伤。加强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有条件者,应住单间病室。

关于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出现的原因就是上述中的知识了,败血症相当的严重,新生儿一旦出现了该病的症状,会影响到他们的血液健康,妈妈们必须要去预防该病才可以,这样就能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出现,尤其是宝宝发病后需要尽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