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炎炎的阳光,女性们想到的当然是防晒,那么生活中应该怎样防晒呢?该防的只有阳光吗?其实我们日常办公室或家里的灯光也容易对肌肤造成伤害。所以,并非“居里夫人”就一定能拥有白雪公主的肌肤。
防晒究竟防什么?
UVB俗称紫外线“晒红段”,大部分被皮肤表皮吸收,引起红肿、水泡、脱皮等急性症状,甚至引起皮肤癌。通常在夏天和午后,阳光中的UVB会特别强烈。虽然其“杀伤效果”迅速而明显,但好在穿透力一般,玻璃、遮阳伞、帽子和长袖的衣服等都可以阻挡部分UVB。
UVA俗称紫外线“晒黑段”,既能引起皮肤晒黑,又能直达皮肤真皮层,破坏胶原及弹力纤维,产生光老化,并且这种影响是可叠加、可累积的,对皮肤造成作用持久的晒黑及老化。即使每天只有几分钟短暂的暴露在阳光下,累积下来都足以伤害到你的皮肤。并且,UVA的强度随季节、天气、朝夕的变化都不大,可以说只要有太阳(即便它被云层遮挡住)就有UVA的存在。更糟糕的是,UVA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打伞、戴帽子甚至躲在家里都不能完全避开UVA的“攻击”。
为了防晒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涂防晒霜吗?
到了卖场,种类众多的防晒乳总让人眼花缭乱,尽管各品牌新品不断抬高防晒系数,但总有医生站出来呼吁,防晒系数越高,皮肤就要承受越重的负担,是真的吗?
其实,光看瓶身上的SPF/PA数值,无法辨别防晒乳对皮肤的影响,能不能做到有效“防渗入”,才是防晒品是否安全的关键。
防晒剂有物理和化学两类,纯物理防晒由于粉粒大,使用后大多卡在毛孔,无渗入风险,即使渗入也不会被身体吸收,但化学性防晒就必须考量防渗入问题。
由于化学防晒剂的成分多是化学合成酯或环境荷尔蒙,可能引发过敏性荨麻疹或皮肤病变,甚至有致癌风险,因此业者必须利用防渗入的配方概念,以无法进入皮肤的大分子或创造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将化学防晒剂阻绝在皮肤表层,避免被身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