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性天地 > 最新推荐

门当户对考验新时代爱情

  “新婚”族:看他父母就能知“走向”

  “新婚”族当数70年代生的人,结婚在5-7年,经历过青春期的爱情、尝过婚姻生活又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一群人。他们也渐渐认同父母一辈“门当户对”观念。

  当初与初恋男友苦恋3年多的当当,今日已经是1岁多儿子的妈妈。“幸好后来选择了我现在的老公!”回想自己的婚恋历程,当当感慨地说。初恋男友J君,出身自高干家庭,凡事不会自己打算,人倒是很随和。不过J君父母的生活习惯,着实吓了当当一跳:一家子从来不在家里开伙吃饭,所谓“family time”就是一起看电视,有什么私人话题,麻烦等广告时间再说!虽然很喜欢J君,当当后来还是挥剑斩情丝。

  现在的老公是相亲认识的,父母都是老教师,跟她那对做科研工作的爸妈也谈得来。当当和老公的感情,似乎没有跟J君的深刻,可是生活下来,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舒服,像真正的家人。”在当当发现老公很多的小动作、处事方式竟然跟他爸爸如出一辙,他们两个的相处方式也在渐渐和家公、家婆靠近,当当越来越相信:“一个家庭的模式是可以‘遗传’的!”

  谨慎观察了5年多,才跟男友走进婚姻的青青,更是一个“门当户对”门派的拥趸。“我主张一开始就‘见家长’,不然你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对方的为人!”原来,青青早在拍拖的时候,就在观察男友的家庭“是否适合生活”了。

  主婚族:尝试执行却也迷惑

  “只有激情是不能长久”,80年后的人大多数都明白这个道理。作为现在婚恋的主力军,他们听得多、知道得多,在考虑“门当户对”的问题的时候,需要“配对”的东西自然更多。当他们真的想要按着父母长辈指明的方向走的时候,却有现实中,要找到既门当户对,又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不容易!

  市青婚介所的心理咨询师胡展鸿介绍说,其实“门当户对”已经是现在青年男女相亲的底线。“门当户对”的内容可以是相当广泛的,所以“对”起来也有很多方式,各人要对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是学历水平、户籍、家庭背景、工作性质、发展方向、生活环境等。在正规的婚介所里,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工作、年龄等“硬件”是一目了然的。但又因为这样“一目了然”,条件配对得太快,“对”够了之后,是不是就可以进入婚姻阶段?不少当事人和父母们都容易产生感情上的怀疑:他/她是真心的吗?

  明知道需要“门当户对”,但也为此所累。网上最近流行的一个匿名作者做作的漫画《多小的距离才能遇见彼此》,描绘的就是80年后青年男女们对门当户对所产生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