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对立的愿望
长大就意味着要面对失败,也意味着摆脱父母的控制,对父母的权威形成挑战。一些好学生开始摆明自己的姿态:明明可以好好学习,就是厌学、弃学;更多的人则长期做学生,带着父母的愿望和鼓励,长久地走一条令自己苦恼的路。“有时候,30多岁的人了,还会仅仅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治疗中心主任蔺桂瑞指出:“中国孩子的父母太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借口,过多地控制孩子,而孩子无力摆脱这种状况。 ”
对于那些不间断地读书的学生,曾奇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一位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大学里养了一批怪物:只有本事读书,没有本事工作;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自娱方式,他们会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只可惜我们的大学里只有3种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要是有30种学位就好了,这样就可以一直在学校里学下去。谋取各级文凭成为他们逃避社会的策略,成为推迟长大的方法。”这种态度在无意中得到家长的鼓励,他们正好藉此把孩子保留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日本人毕业如何求职
有些努力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有一次,黄晓英16岁的女儿感觉很不舒服,黄晓英带她去看急诊。大夫告诉她,她的女儿得厌食症很长时间了,需要住院治疗。黄晓英惊呆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她身为妈妈,却毫无觉察。感觉世界都塌下来的黄晓英说:“女儿确实经常和我们说她很累。但是为了能进名牌大学,我觉得她多做些努力也是正常的。她曾经跟我说:我很没用,我永远也做不到!那时,我还不断安慰她,说她身上拥有成功的一切潜质。”
对于有些意志较薄弱的孩子来说,压力大可能引起严重的反应,比如突然中止学业、网络成瘾、染上毒品,甚至有自杀倾向,等等。因此,要及早对他们异常的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紧张信号有所留意。“孩子抱怨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相信他们是在寻求一种帮助。”精神分析师曾奇峰指出,大人们只会说一些老套的话语,坚持学习成绩至上的判断标准,对待大学生还是像对待初中生那样说话,不能在心理上给予承受着学习压力的好学生以安慰和帮助……
失败是不可接受的
大家都不肯接受失败。明显的原因是,对个人成功的崇拜已经覆盖社会各个领域,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大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压力。但有一些理由是潜在的,比如:孩子的成功成了大人们社会生活的加分因素,有时甚至成了他们报复生活的工具。学习不是全部长相也很重要
曾奇峰说:“有些人希望孩子拼命学习,好给家庭带来荣誉,自己也有向别人炫耀的资本。”两次投考医学院都失败的赵昉被父亲扇了两记耳光,事实上,这位父亲自己的理想就是读医学院。“父辈们自己没有受到教育,就会对自己的孩子加强控制,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有一些孩子真是快被这样的父母折磨死了。”曾奇峰说。
在那些家族事业“继承人”的身上,害怕失败的现象尤其明显。他们的父辈很成功,这些“继承人”为了能和自己的父亲或“家族中其他人”一样出色,注定要追随家族的事业,而他们真正梦想的,却可能是另外一条人生之路。32岁的李艾梦想成为作家,为了父亲,她读到了管理学博士。“那时,当我的同学们沉醉在学业中的时候,我却感到自己在逐日凋敝,每天都很压抑。而父亲却认为,只有在总经理的大班椅上才有我的未来。”父辈的成就,往往会成为孩子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