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共识:就是家里的孩子是在是太难教了,很不听话。其实这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现在的多数家长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即使有些家长肯放低姿态,主动与孩子交流,可是孩子却往往感受不到平等和尊重。寻医问药小编提醒母爱泛滥或是成为对孩子变相的“控制”。
“控制”悄然进行
带孩子出去转悠,常常会听到很多其他带孩子的人挂在嘴边的话:乖、听话,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一点也不懂事、怎么说了这么多遍你也不学好?危险!不要动这个!这些都是带强烈感叹号的一些词语。
听得多了,我忽然觉得有些不顺耳,但也说不上来是哪里出了问题。大家带孩子不都是这样吗?反省我自己,有些话不也是时常会对孩子说?可当我回来拼命恶补我这几个月没看的《心理月刊》时,突然有些顿悟。原来,给孩子的这种爱,是我们当家长的自以为是的爱,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爱,或者说不是正确的爱,而是一种对孩子变相地“控制”。
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因为这也不是真正的控制。是我们家长带着善意出发,但结果却不太好的一种控制。我们希望孩子能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识大体,举止得当。可当他们的表现和我们理想中的完全不一致时,很多类似的语言就会出现,我们不认为这是控制,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心里给孩子画了一个圈,他们必须按照这个圈去行事,才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