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么做值不值得,我不需看远,只要回顾一下我的童年便足以得到肯定。与年轻的家长们相比,我的父母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受过更多教育,经济上更稳定,事业上更有成,心绪上也更为放松。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有着那种第二次婚姻的成熟感——透着一分恰到好处的实用主义的浪漫。我的同龄人推迟生育计划,一部分是迫于形势,还有部分原因是我们放不下工作和享乐。不过,要推迟做父母,看来不只要靠运气——还可以用科学。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激起了广泛的议论。斯劳特在文中讨论妇女是否可以“拥有一切”,并指出坚持晚生孩子到头来可能会花更多的钱、人也会更累。那该怎么办呢?斯劳特的方法是,尽量在35岁之前生孩子,或者“把你的卵子冻起来,不管你结没结婚”。怎么样,容易吧。等我们钱也有了,人也成熟了,那个时候再要孩子,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这种逻辑在我擦洗我父亲厨房墙上的一个血手印时轰然崩塌——他半夜里一不小心摔倒了,就这么硬生生的朝墙撞了上去,额头把瓷砖都击碎了。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我常想要是母亲早生我10年,我可以跟年轻的她一起度过怎样的时光。当我朋友的父母还在念东念西、节假日里给他们洗衣服,帮他们填写医疗保单时,我在对我的父亲做着同样的事情。当我的朋友问他们的母亲事情该怎么办时,我只能猜测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会说些什么。
诚然,我母亲去世时只有64岁,远远低于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年龄。而且,尽管发生了上述种种事情,我的父亲如今依然健朗;当着教授,每周读几本书,经常旅行。他有朋友,还有一个女朋友。研究表明,年纪大一些当父母可以让你保持脑筋活络,社交也更活跃(我的父亲正是这样)。在经济上他也是很幸运的,他能够雇一个人每周来帮他打扫一次公寓,需要时也能打车代步。他有长期的看护保险,这意味着届时他可以请护工和他住一起来照顾饮食起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算是一个拥有79岁父亲的女儿能有的最好情况了。
但是,负担不起所有这些的家庭该怎么办?那些到了65岁就退休赋闲的父母又将如何呢?
讽刺的是,当你在45岁时生孩子,你就相当于保证了你的孩子会比你懂事懂得更早,他必须懂事早。你的孩子也会比你少一些享受年轻时的自由,因为他们要更早的开始照顾你。家中有年迈的父亲,我就不敢离开纽约,或是把手机关上个3天。我多想推倒一切,搬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再重新开始,但我却只能把这梦想抛开。哪怕我父亲现在人壮得能参加奥运,我也不想让我跟他在一起的最后10年彼此分隔数千公里远。在十几岁上没了母亲让我悲痛断肠,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都在我25岁前过世。(我父亲的母亲19岁时生的他,我父亲直到60出头才开始像我这样照料他的母亲。)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