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员工加薪能否使跳楼事件止步?
富士康,一个原本就已经非常知名的台资企业,最近,因为一连串的员工跳楼事件而成为了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自今年1月23日开始,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富士康就连续出现了13起跳楼事件。如此频繁的员工自杀现象,让外界觉得不可思议。自从富士康出现接二连三跳楼事件以来,郭台铭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如何能阻止员工的继续跳楼,如何能平息跳楼人员亲属的疑问,如何能平稳的处理好这一系列的跳楼事件才是当务之急。
富士康究竟是不是血汗工厂?在不了解富士康的人看来,也许还存在争议,但在富士康的大陆基地深圳,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早已经不是什么秘 密。大凡在深圳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富士康普通工人的艰难处境。鸿海集团前执行顾问信怀南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表 示: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而是“压力锅”。在郭台铭的血液里,有军事管理的基因,员工的压力颇大。
信怀南表示:郭台铭绝对不是一个经营血汗工厂的人。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公司的设备再好,例如有游泳池,但没有时间去游,那有什么用。第二个,虽然不是血汗工厂,但绝对是一个压力锅,在鸿海或富士康做事,绝对会感觉到极大的压力,绝对不会嘻嘻哈哈的。如 果他讲了一些郭台铭或鸿海的好话,不是因为要拍马屁;如果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也不是出于恶意,因为彼此之间已经没有利害关系了。
他说,(深圳)龙华厂原来是郭台铭的弟弟当厂长,就是后来去世的弟弟。那时候龙华还没有这么大,不过龙华也好,昆山也好,绝对是军事 化。在郭台铭的血液里,有军事管理的基因,例如他曾经跟我说过,他说management这个词,翻译成管理不好,应该翻译成管控。而且,还把 他的客户,分为一军、二军、三军,所以绝对是军事管理的作风。
发生这样的事情,绝对与郭台铭的管理方式和富士康的公司文化有关,鸿海的文化就是如何在竞争力上高人一等,任何一个公司或产品,要的 就是三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产品要好”、“生产产品的时间要快”、“成本要便宜”。鸿海算是三个都能达到的,郭台铭要求他的员工三 个都要做到。信怀南举例说明在鸿海或富士康工作的职员受到的压力,“有人站了半个钟头,郭台铭问他‘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他说“董事 长,你没有叫我坐下来”。
回想起来,信怀南觉得郭台铭就像古代的法家,很讲究策略,他不是真的要侮辱这个人,而是要利用这个机会树立权威,“我觉得在他眼里, 我可能是妇人之仁,他很厉害的,与J-P人开会,故意半个钟头迟到,然后穿拖鞋进去,他就是要给你一个下马威。”正是这样一个在电子行业影响力巨大的企业,却接连发生员工跳楼自杀的惨剧,这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是多种因素发力导致的必然结果。十三连跳已经彻底摧毁了富士康的企业形象,但是,这十三连跳背后却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据报道,鸿海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团昨日宣布,即日起全面调升流水线员工薪资至少三成;并将最低阶的作业员起薪,从原先的人民币900元(约 新台币4248元)提升到人民币1200元(约新台币5664元),调幅达33%。能做到今天的决定,相信富士康也是在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以后的做出 的明智决定。事情发展至今,富士康员工得偿所愿提高了薪水,郭台铭或许是想通了,或许是迫于形势所逼,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做了此举,但加薪也许真的可能成为阻止跳楼的关键。
我们理解富士康面对公众质疑的巨大压力,但摆脱压力的正确路径应该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公开真相,或者主动邀请主管部门或独立机 构参与调查,终止惨剧再继续发生,而不是首先推卸自己的责任。就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而言,富士康的这种表态除了让事件继续复杂化和自 己的公众形象继续恶化之外,并不会取得预期的公关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十连跳”发生之后,富士康更加戒备森严,媒体根本没有 任何机会和富士康的员工接触,这无形中让公众的情绪与富士康的对立加剧。
迄今为止,由于富士康的“严防死守”和工会、相关劳动部门的一再沉默,富士康为什么密集发生跳楼事件的原因仍然停留在猜测的层面。目前就富士康自身难辞其咎的原因看,外界猜测不外乎这么几点:
一是工作压力过大,媒体披露,富士康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近乎严苛,加班在富士康属于正常工作状态,否则基本收入会非常低,这种超常的加班事实上意味着员工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时间沟通和交流情感;
二是富士康的工会组织形同虚设,作为一个外资企业,富士康一直拒绝成立工会,深圳方面对富士康是既爱又恨,深圳市总工会在富士康多次拒绝成立工会组织之后,以挽回颜面的方式派驻了一个工会代表机构进入富士康,但这个机构在富士康接连发生跳楼事件的过程中,却悄无声息;
三是富士康饱受质疑的安保制度,富士康上万名的保安不仅是对付媒体采访的利器,更是对付员工的利器,媒体多次披露出富士康的保安对员工体罚的实例,而今年之前发生的跳楼事件,盛传就是由于对员工搜身所致;
四是富士康的自闭和傲慢,其实早在前两年,就有专家针对富士康员工的自杀提出种种合理化建议,但富士康对这样的建议置若罔闻。资本一旦傲慢,就会闻见血腥,马克思的预言即使在今天,仍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富士康的“十三连跳”深深伤害的不仅仅是跳楼者的家庭,还有我们处于转型期的全体民众的心理底线和价值认同。“十三连跳”对社会群体 的割裂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经济规模即将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却容纳不下创造财富的农民工的心灵空间,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耻辱, 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亵渎,因此,“十三连跳”不是富士康的问题,不是深圳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和伤痕,如果这种伤痕最终演化成一种宿命,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就会崩盘。
不可否认,自杀的确是一个国际问题,正如罗素所言: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有如此多的忧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有如此多的原因导致忧虑。但 国际上90%以上的自杀却是由于精神疾病,在中国,有65%的人的精神疾病,是以转型期造成的人际、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为主要原因。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目前由于职场压力导致的自杀在近几年里上升了两倍。面对职场压力,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积极的干预机制。而在处 于转型期焦虑中的中国,迄今却没有一个对自杀进行干预的制度和机制,一旦发生员工自杀事件,我们看到的就是企业推卸责任,劳动部门三缄其口的基本生态。
现在,富士康试图以加薪稳定员工情绪,继而避免跳楼事件再次发生,不知此举是否能起到预期的作用?郭台铭给富士康员工加薪,不管郭台铭是怎么想的,是觉得自己特别倒霉,要破财免灾。还是心存愧疚,良心发现。这其实是好事。但究竟此举能否终止富士康员工的连跳,让我们拭目以待。
现今的热门社会话题似乎除了跳楼就是房价,房价不跌,跳楼不止。5月27日,富士康证实又一员工坠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的第13宗员 工坠楼事件,富士康连环跳楼魔咒越传越邪,就连房地产大佬潘石屹接到消息的第一个反应也是:“啊!又一个。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据 了解,14跳和15跳也在网上疯传,称之为双人跳,但是目前并未得到证实,所以笔者暂不将其统计在内。
富士康跳楼员工心理揭秘
据富士康方面介绍,这几起跳楼事件中,死者的共同特征是:年龄在18—24岁之间,入职时间不到一年。根据警方调查,心理问题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心理危机研究证明,63%—97%的自杀者都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精神分裂等。从总体上看,专家们认为富士康员工跳楼主要是以下几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是年轻员工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80、90后是现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但同时,这代人更自尊、梦想也更大。进入现实工作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他们会觉得怀才不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逐渐对学习和生活丧失兴趣,产生厌世感。加上工作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是密集型工作磨损心理。企业员工出现自杀事件多发生在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简单机械的行业,如电子制造、IT等。这类行业的员工入职后一般只接受简单的培训,但要求比较高,年轻员工身心难以适应。而每天重复性的工作也会磨损人的心理,如果再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加重挫折感和孤独感,对生活丧失信心。
三是统一管理缺乏心灵关怀。据报道,富士康一个厂区有40万名员工,员工生活在集体管理之中,缺乏个人生活空间。打工者又远离家乡和亲人,一旦出现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途径,缺少亲情抚慰和自我救助的条件。久而久之,不良情绪累积起来,造成了极端行为。另外,根据心理学上的说法,自杀是会心理传染的,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人很可能会效仿。专家表示,选择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困扰已经严重到“崩溃”地步的表现。
自杀现象
呼吁企业对员工给予更多关
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中说,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触目惊心的N连跳让人震惊,也让人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掀动了这系列自杀的多米诺骨牌?这一切又该怎样制止?这挑战仅仅属于富士康吗?富士康“N连跳”带给人们的似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悲怆,在悲怆背后,更多人开始理性分析“连环跳”背后的真正成因,以及可资解决的方案。
世界五百强企业富士康因为5月27日的 “十三跳”再一次成为媒体轰炸的对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表示,富士康的自杀率远低于中国平均自杀率,是媒体的炒作让社会的焦点集中在这个企业上,而一些媒体对自杀事件的细节化描写容易造成模仿效应。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十六左右。而富士康光在深圳的员工就达40多万人,如此测算,其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二到三,和全国的自杀率相比并不高,但由于时间的相对集中,而且又发生在同一个企业,所以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心理专家认为,媒体在报道自杀以及最近的中小学、幼儿园事件时,都应注意措辞。
事实上,富士康生产部门的任何一名普通员工,在厂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很方便的,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并有保安维持秩序,有充分的安全感。但是,一旦涉入到安全管理事件中,就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控制着整个事件的格局,变得缺乏安全感。 在媒介传播中,负面效应也往往被放大,各大网络社区论坛上,非议富士康者亦不计其数。不过,对富士康的内部福利待遇及管理能力大加赞扬者,同样不胜枚举。
从积极的一面看,媒体报道现代企业的高压力工作状态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号召企业领导关心员工心理是好的。但从消极的一面看,一些媒体不够完整、综合地报道自杀事件,而是简单采访相关人员,描写现场细节,让人感觉是一些简单的原因导致自杀就不太合理。其实,每个自杀事件都是复杂而且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出现自杀这样的极端事件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对此,特呼吁企业对员工给予更多关怀。不要等到出事情了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