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天生喜欢苦难与挫折,但能够正视苦难,选择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用一种“正念”来增强心理弹性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在的孩子心理抗压能力太差,一次失利的考试竞赛都能引发一连串的自我怀疑与挫败感。
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掌握了正念技能(即能够保持非评判性态度,即时地认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觉),就能够迅速从遭遇学术挑战的挫折中振作起来。根据这项研究,与其让失败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更理性的人能很快忘记这些小挫折,并继续保持对自己的信心。
“人们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面对逆境,”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咨询/学校心理学课程的博士生和该研究的首席作者亚当·汉利说,“我们感兴趣的是正念是否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弹性心理,发现考验和磨难中的意义,特别是在教育方面。”
在这项研究中,有243名学生上报了他们正念心理的自然水平,然后学生还需要完成一份15道选择题的测试,主要是常识性知识的考察,如“奥林匹克旗子上有几个环?”或者“自由女神像哪只手举着火炬?”
不管他们的实际表现如何,所有的学生都会被告自己只回答对了八个问题,得53分。在听说了自己不及格的消息后,研究人员还会问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即“他们自信能迎接挑战的能力。”汉利说道。
结果表明,更具有正念心态的学生在经历失败后会表现出相对多一些的自信心。但正念到底是怎么帮助人们从消极事件中更快恢复的呢?研究人员也进行了积极重估,即测查被试*将压力生活重估为“无害” “积极”或者“有益”,三个选项上的偏好。事实证明,正念心态的人会更容易以积极的视角进行重新评价,从日常生活的逆境中寻找意义,从中受益。
也就是说,“更具有正念心态的人更容易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因此即使经历失败也依然能保持强大的自信心。”汉利说。
另一种关于正念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缺点的观点,是由2015年欧洲的一项研究提出的,该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正念冥想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批评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22名经验丰富的冥想者(接受过冥想训练,并至少持续一年按时练习),和22名非冥想者被要求从一系列自我批判和自我赞扬的词语中,各自选出适合描述自己的形容词,如“没有吸引力”或“有吸引力”,“不诚实”或“诚实”,“愚蠢”或“机智”。
之后,被试要在磁共振扫描仪中观看自己选择的正面和负面的词,每个词前面都加上了主语:“我太……(自我批评的话)”或“我非常……(对自我赞扬的话)”。每看到一句话时,被试都必须专注于自己的情绪反应,此时他们的神经活动会被记录下来。在看完每组形容词后,被试需汇报自己当时的心情。
结果表明,冥想者在观察自我夸奖和自我批评的语句时,通常其参与情绪处理的脑部区域(如杏仁核)会表现得更加活跃,这表明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些负面情绪。然而,根据他们的情绪评级结果,仅仅几分钟之后,这些正面和负面情绪对他们的情绪影响就会明显小于非冥想者。
研究人员称,这很可能是由于在接受过冥想训练后,增强了其情绪平衡能力的结果。换句话说,冥想者能够以更超然、波澜不惊的心态反思自己的优缺点;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也不会过多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就很可能使研究人员观察到活跃的神经系统活动与较弱的情绪反应并存的奇异现象。
“当其他人可能还想再琢磨琢磨的时候,我们从冥想者身上确实看到了这种非反应式风格,使他们不执迷这些与自身相关的情感过程,”杰奎琳·鲁兹说道,她是哈佛大学正念与同情中心的博士后,同时也是2015年这项欧洲研究的主创人员。“你想得越少,才越有可能迅速恢复中性的情绪状态。”
因此,尽管在汉利的实验中,正念心态的学生在获悉测试失利的初期可能会有比较强烈的负面情绪,但他们正念的潜意识可能会产生更缜密、少纠结,并且情绪更平和的反应,使他们不会变得更加沮丧。
汉利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我们日常的正念水平:“有证据表明,持续定期地进行正念练习,会增强正念的潜意识,”他说,“所以在教育中引入正念训练可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学术能力。”
为什么有些孩子抱怨自己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态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遇到一些小磨难小挫败,这时候需要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引导,迅速调整状态。并能够找到合理有效方法强化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