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闺蜜聊天,这个时候有的闺蜜会选择跟你聊聊,而有的闺蜜则选择会跟你分享心灵鸡汤,但是,心灵鸡汤却不是特别的管用,到底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问题做了解。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和纠结。比如和男朋友因为婚礼吵架了,最常做的就是跟身边人倾诉。除了倾听,还有一个隐含的要求,就是在发出求助信号: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些闺蜜会安慰你,让你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男朋友平时对你也很好啊,忍一忍吧。有些闺蜜会告诉你,问题不是单方面造成的,在这件事上,男朋友有不对,你也有不对。
短时间内,前者的话语,就像心灵鸡汤,一瞬间可以让你心情变好,后者让你感觉冰冷。实际上呢?前者只是做一个转移焦点的动作,后者却是在帮你分析问题,理清彼此的责任义务。
什么是心灵鸡汤
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他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
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有用吗
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整理出来的关于心灵鸡汤的相关问题内容,如果说你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心灵鸡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在生活当中就一定要选择在闺蜜比较理性的时候来为其分享心灵鸡汤,这样才能够达到规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