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看心灵鸡汤是因为从中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但是,其中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所有的都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要学会理性的去过滤心灵鸡汤,既然这样,我们到底要如何来对心灵鸡汤进行理性的过滤呢?
不管多好的东西,太多就过了,比如“心灵鸡汤”。传播正能量、寻找人生意义,心灵鸡汤一度是图书推销的宣传语,但如今却因过多过滥而名誉扫地。最大剂量的“鸡汤”,在微信朋友圈,每一篇都号称“大补”,甚而自诩“济世良药”“疗救人心”。但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年轻人不加甄别妄自进补,则“彼之鸡汤”,很可能变成“吾之砒霜”。
各类“鸡汤”之所以有市场,其核心要义,是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命运的作用。那些精心炮制的“鸡汤”,往往只是揭示事实的某些方面,从一个有机的整体中抽离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因此它一般是偏颇的、情绪化的,始终无法代替面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而正是因为它剔除了冰冷的现实而呈现出温热的情怀,才好博得众生喝彩。
不是吗?“鸡汤”里最猛的料,是名人故事。其实,能从“鸡汤”里捞出来的经验你大部分早就知晓,只是当你看到梦想在名人身上开花了,那些话从偶像口中讲出来了,才会“秒懂”。其实不过是偶像故事的光辉,激发了你一个“我也行”的念头,至于这样的念头能否抵得住现实的拷问,则另当别论了。
当90后优质偶像一曲一歌令你激动地战栗,那些以她为主角的“鸡汤”文,自然会轻松赢得人心,所有的勤奋与认真都会成为光环的一部分。但成功绝非坦途,更不可能有如数学公式般精准的逻辑。“鸡汤”文不能告诉你的是,人家出身音乐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于是我们发现,“鸡汤”之外的东西,或许才是成功的秘籍。
其实,从媒介角度看,“鸡汤店”的连锁开张都有一个重要指向,即关注度和收视率,换句话说,它遵从着市场逻辑。大凡成功的“鸡汤”兜售者,都会让它成为普通人梦想的投射,因此牢牢地吸引我们去消费这一文化商品。
以上就是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出来的关于心灵鸡汤我们要理性过滤的必要性,如果说你希望自己学习到的心灵鸡汤能够真正的帮助到自己,那么,一定要学会理性的并且辩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