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七种心态让女性爱乱花钱

随大流 别人说好就好

国人的从众消费倾向明显,比如喜欢去人多的商店,选购卖得好的商品,甚至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队买东西,自己也忍不住跟着买,其实一点用处都没有。

从心理上看,当身边人都在使用或购买某个东西时,人们为使自己不成为“异类”或遭排斥,便会加入追捧的阵营中。从生理上看,购物时的选择过程会消耗大脑的能量,这促使人们在决策时会本能地倾向简化认知,此时就会表现为从众。商场里的“托儿”和购物网站花钱雇人刷“好评”的行为,都是利用从众心理。

生活中有些事可以随大流,有些却不能,尤其在购物上一定要克服从众心理。从众型消费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或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或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在判断和决定时,千万要冷静,深思熟虑,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追权威 偶像用的就好

有这么一个寓言:有个人卖马,几天都无人问津,于是他去见相马专家伯乐。伯乐拿了他的酬劳后,围着马转了两圈,离开前还回头看了一眼,结果这匹马的价格暴涨十倍。现实中,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博士余世维曾以某车为国家领导人的座车为卖点,让该车的销量大增。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晕轮效应”可以解释消费中的追星心态:被认为“好”的人或物会被“好”的光圈笼罩,进而,与他(它)有关的一切都会被认为是“好”的。受“宗亲文化”影响,国人崇尚权威的心态比西方人更强烈,在不理性的追星消费上也有所体现。此外,发展心理学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有追星现象,成年后会趋于回归理性,但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人却常常会继续追星。因此,追星消费心态其实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追星型消费者要明白,我们可以崇拜偶像的人格、处世之道,甚至长相等,但不可在任何方面都追求与他们一致。此外,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明星,倒不如把身边人,如父母、师长当作偶像,给人生一个明确的目标。

占便宜 少花钱就值得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只要看见促销、抽奖、跳楼价等字眼就挪不开脚步。在国人眼里,价值10元的东西,1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1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商家常利用这种心理设陷阱,比如提高原价再打折,人们多花了钱却认为是占了便宜,心理会非常满足。

爱占便宜的人往往占有欲强,每得到一次小便宜便会产生满足感,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使消费更加不理性。总把精力放在琐碎的事情上难免让人心胸狭窄,难有作为。

如何避免占便宜心态?首先,面对诱惑切不能头脑发热,而要给自己敲敲警钟,多分析是不是有陷阱,要记得“天上不会掉馅饼”、“买的不如卖的精”这些老话。其次,要理性地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真是我需要的吗?还是仅仅因为它便宜?”因为冲动而不是需要买了便宜的东西,那其实是最昂贵的。最后,做个自我反省:为了占这点小便宜,我为之付出的代价(比如排队浪费的时间、冒着质量有问题的风险、有被骗的可能,有时甚至违背了自己的良心等)是值得的吗?

怕后悔 不合适就退货

每个人在做决定时都会有恐惧感,他们生怕花的钱是错误的,这被称为“怕后悔心态”,也称“购后心理冲突”。不少商场推出的“30天内无条件退货”规定和购物网站推出“运费保险”举措,都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后悔,后悔得起,从而才敢掏腰包。

商家的这些举措固然是投消费者所好,给消费者安全感,但也是一种促进消费的伎俩。有调查显示,不少消费者买来的大部分商品都堆在家里用不上,其中不乏不合适或者有瑕疵的。但许多人却因懒得跑腿、害怕折腾而放弃了退换这些商品的权利。

因此,面对这些让你“可以后悔”的举措,消费者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按实际需要购买。此外,不妨充分利用商家(尤其是购物网站)给予的其他权利。比如把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一周后再来看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经过一周的冷静仍感觉需要购买,那就不妨下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