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优秀的女人为何越晚婚?

我认为,剩女愁嫁的最大问题还是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某大型门户网站针对这一问题曾经搞过民意调查,65%的被调查者承认:完美主义和太过挑剔使她们总是与爱情擦肩而过。她们都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另一半是汤姆-克鲁斯、是比尔-盖茨,甚至是同时装载了帅气、品德、智慧、财富等多种功能的“超男”,只可惜始终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水晶鞋与玫瑰花》,谁都想嫁给那个英俊富有的王子,可水晶鞋只有一双,就算你幸运的得到了,穿在脚上还未必舒服。

  而和剩女遥遥相望的剩男们,情况则和高高在上的前者大不相同。有一部分是外貌、学识、地位、收入都达不到及格线的次等货,是真正的“残渣剩饭”,是D男,这部分剩男,剩女们看不上眼,剩男们自个儿也不敢抬望眼;还有一部分倒是标准的钻石王老五,有车有房有貌有才,可身边经常蝴蝶蹁跹,他们就像一只蜜蜂一样总是穿梭于花丛中,这部分剩男只满足于游击战,对死守一处的阵地战不感兴趣,更没有长期开辟根据地的打算,这年头,男人单身的压力似乎没有女人大,单身汉反倒成了时尚,他们总幻想等熬到“骨灰级”了再效仿杨振宁老爷爷来个老牛吃嫩草,这种剩男是女人的毒品,聪明的女人最好别沾,否则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有一种剩男,埋头苦干,勤勤恳恳,既是老黄牛,又是潜力股。他们深知事业才是男人的情场上无往不利的杀手锏,只有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会考虑终身大事。而且他们更喜欢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贤内助型的传统女性,也就是B女或C女,显然,心比天高的A级剩女们基本上不在他们的目光搜寻的范围之内。

  然而,女人终归是女人,连西方女权运动的先驱波伏娃也承认,女人所渴求的爱实际是被爱,被男人爱,被男人疼。女人的本性就是对男人的依赖性,是被爱,是被呵护。即使再坚强再独立的现代女性,内心深处依然是一朵寂寞女人花,含苞待放意幽幽,她朝朝与暮暮,切切的等候,就盼望有一双温柔手,来抚慰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痕。

  某种程度上来说,剩女本质上还是弱势群体,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当一个女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获得“双丰收”以后,大多数并不愿意下嫁给条件比她差的小男人,依然憧憬着一个比她还要优秀还要强大的臂膀?女强人外表再强,骨子里还是个弱女子,还是对男强女弱的婚恋模式执迷不悔因此剩女的择偶都是金字塔型的,站在塔下女人的仰望塔上的男人,以此类推,层层加码,女强人之所以“高处不胜寒”,就在于她们都已经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三高女性”了,还在“举头望明月”,想找一个比自己还要强的男人,只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这是“A女难嫁理论”——女的都想找个比自己强的,塔尖上的就变成了剩女。因此,越优秀的女人就越晚婚了。

  看来,晚婚的确已经成了相当凸出的社会问题,这引起了一位大导演的关注,他叫周晓文,曾经拍过《二嫫、《秦颂》等名片,是第五代导演的佼佼者。据说,他已携手海润,瞄准“剩女”这个群体,开拍中国首部严肃反映女性晚婚现象的电视剧《晚婚》,探讨剩女们在面对人生、事业、爱情、家庭时复杂而又微妙的心态。

  《晚婚》讲述30后的婆婆、50后的妈妈、70后的小姑子、80后的姐姐和我,四个年代的女人相聚在一个屋檐下的故事,不同年代出生的她们对婚姻的追求和态度发生着质的裂变。希望这部作品的出现,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剩女和晚婚”这两个都市情感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