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预防感冒:
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5.关节痛:
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6.驱寒升阳:
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
以上这几种疾病是三伏贴中最常见的,其实,凡属于阳虚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