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血关系失调
气对于血:推动﹑温煦﹑化生﹑统摄作用。
血对于气:濡养﹑运载作用
1.气滞血瘀﹕
肝主疏泄而藏血﹐在调畅气机中属于关键。
心主血、行血﹐功能失调时先血瘀后气滞。
1﹚概念﹕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引起血运障碍﹐导致血瘀。
2﹚形成﹕多因情志内伤﹐外伤也可引起。
3﹚临床表现﹕气滞––胸胁胀满。
血瘀––疼痛﹑瘀斑﹑积聚。
2.气虚血瘀
1)概念: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
2)临床表现:心气虚则全身青紫;高年人气暴虚则肢体失养,半身瘫痪。
3.气不摄血﹕
1﹚概念﹕气虚不能固摄血液﹐血液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也可因肝气虚,不能藏血所致。如因中气不足﹐则血多从下逸﹐出现尿血﹑便血等。
3﹚临床表现﹕
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华、疲乏、脉无力、舌淡胖等气虚表现。
4.气随血脱﹕
1﹚概念﹕在大量出血同时﹐气随血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2﹚产生塬因﹕常由外伤失血﹑内出血、崩漏﹑产后大出血等引起。
3﹚临床表现﹕冷汗﹑肢冷﹑昏厥﹑脉芤或沉细微。
5.气血两虚﹕
1﹚概念﹕气虚与血虚并存,组织器官失养,生理机能衰煺的病理状态。
2﹚产生塬因﹕多由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使血生化无源而日渐减少。
3﹚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