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血不和?

(2﹚气逆﹕

概念﹕气机升降失常﹑臟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肺﹑胃﹑肝。

产生塬因﹕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因气虚;外邪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噁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甚至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昏厥。

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上逆则奔豚(自觉气从小腹上衝胸咽)。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致气逆﹐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胃虚失于和降––胃气上逆。

(3)气陷﹕

概念﹕以气的无力升举﹙升清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徵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脾气。

形成﹕多由气虚发展而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可致脾气虚而不升。机体内臟位置的相对恆定和头目清窍的荣养,有赖于气的升举。由于气生化于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气虚﹐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也包括上气不足。

临床表现﹕气虚症状如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面色不华等;若上气不足﹐无力使清阳之气上输头目﹐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疲倦等;若中气下陷﹐无力维系内臟,则内臟下垂(胃、肾、子宫、直肠)﹐腰腹﹑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

(4) 气闭﹕

概念﹕气的出入障碍。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气的出入受阻﹐出现突然闭厥﹙昏厥﹚的病理状态﹔或浊邪阻塞气道﹐使肺气郁闭﹐唿吸困难。

形成﹕外感秽浊之气的热盛闭厥(闭厥)﹔情志抑郁﹐突然精神创伤(气厥)﹔ 痰浊阻滞(痰厥);疼痛(痛厥)。

临床表现﹕闭塞心窍则突然昏厥﹔阳气内郁则兼四肢欠温或拘挛﹔外感而致肺气郁闭或痰浊内阻,则唿吸困难﹐鼻煽﹑面青脣紫。

(5)气脱﹕

概念﹕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以致全身严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它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疾病长期消耗﹐正气持续衰弱––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大出血﹑大汗、频繁吐下––气随血脱﹑气随津泄。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厥﹐全身软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气闭是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是气不内守而外脱。它们都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属厥﹑脱等重证。

大家都在搜: 什么是气血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