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为何有"恋师情结"?

中学生为何有"恋师情结"?我们在心理辅导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15岁的女中学生,被自己语文教师的品德、才华和风度所折服,她痴情地迷恋着,却从未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所崇拜的老师表白,也未造成对任何人的伤害。

但当人们偶尔从她的日记里发现她的隐私后,“第三者”、“居心不良”、“心理变态”等恶言纷至沓来,周围一片斥责与嘲弄声。她稚嫩脆弱的心理承受不住,只好以自杀寻求解脱。类似这种中学生钟情迷恋有成就的异性教师的现象,我们在中学心理教育实践中遇到多起,它是教育工作中比较敏感和棘手的问题。  为何年少的她们会倾慕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从发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识的形成分成4个阶段——牛犊恋时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赫洛克把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地称为“牛犊恋”(calflove)。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即是牛犊恋的一种表现形式,琼瑶、茨威格等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这种现象时有描写。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做过回溯性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学时期是否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恋师情结”一般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身上。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注意,产生朦胧的性爱心理体验。这种心理的成熟和接近异性的渴望,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变化,中学生进入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寻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矛盾复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学生情感比较亲切深厚。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不加区分地简单视之为“变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