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性天地 > 女人魅力

上海女人的情调

  上海女人是讲究情调的,这大概毋庸置疑。就拿最没有情调的那一个特殊时期来说,那时的上海女人也颇有些不同。
  
    比如,将小小的一个蜗居布置得小巧玲珑,窗帘桌布花边流苏一样不缺。窗明几净。花瓶里即使没有鲜花,那花瓶也一定是要的。女主人也一定会将花瓶擦拭得纤尘不染……至于自己么,刘海是要用电线卷曲一下的,衬衣领子要用花边围起来或者在领角上绣上小花,衣服更是讲究剪裁,立体感要强,要合身,褶子不光从肩上往前胸打,还要从腋下往前胸打,后背,必要的时候也会有一、二个褶子,反正衣服穿在身上得服服贴贴。在没有香水的年代,花露水成了香水的替代品,如果有女人从你身边走过而留下了花露水的香味,那她肯定是上海女人。上海女人决不肯使自己马虎到失去女人的特点。
  
    我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一时期的上海女人,是想说那是一个十分十分匮乏的时期,正因为没有,人们便想方设法使其有,人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也会令人不可思议地展现出来。想一想那一时期曾经在民间非常繁荣过的绣花花式,毛线编织花纹、棉线钩织图案,以及和种各样手工制作的小饰物,你就会明白,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好了,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丰富到如果不是特别爱好,没有哪一个女人再肯自己动手制作一件衣服或者编织一片窗帘,有那闲心,还没那时间呢。
  
    但是,现在成了一个暴发户时期。
  
    现在除了很老很老,老得牙也没了,再也不能称其为女人的女人外,有谁见过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摩登?没有。现在所有的人已经离得那个时代太遥远了。但现在人们翻箱倒柜捣腾出了一个张爱玲。(记得80年代中期,台湾的那个三毛到上海来的时候大谈张爱玲,以为张爱玲就是上海,我有幸亲聆她口中的那个张爱玲。是三毛将40年代的张爱玲带到上海来了?可那是三毛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她根本不知道真实的上海是什么。)而现在所有读几本小说的人都大谈张爱玲,谈了不算,还要落实到行动上来,美其名曰怀旧。
  
    几幅现在新印刷术复制的美女月份牌、香烟火柴广告、那时电影的照片、几个带喇叭花型大喇叭的留声机、老式收音机、老式的华生牌电风扇,以及中西合璧的室内陈设,便复制堆砌出一个旧上海。有人还真的趁着这股"怀旧"风发了不少财。这个"旧"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如果真要怀旧,也应该怀一怀自己的旧吧。比如小时候玩的滚铁圈,或者后来的工矿农村的生活再或者那时看的《闪闪的红星》、《小花》等等,何必要怀这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旧。想来想去,是因为这个旧里有所谓的情调这种东西。
  
    情调是什么?英式下午茶加美式JAZZ,加好来坞爱情片,加欧陆式洋房再加西装革履"斯的克"小胡子,继续加留弹中式文人的学贯中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一切与现在所有生气勃勃的人真的无一丝瓜葛。在他们出生、成长的几十年时间里根本不知道何谓情调。因此当发现还有情调这种东西存在时,便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对情调的热衷,那爆发力是惊人的。
  
    现在如此情调,就在于从没有情调过。津津乐道也好,绘声绘色也好,所有所有,都在说明两个字:没有!
  
    真的没有,也就是说,没有那种情调之所以存在的底蕴。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点鸡皮疙瘩了。
  
    就像有的人,明明不是上海人,却一定要以上海人自居,冠之上海作为标榜,有些人则刚刚到了美国。就以美国人自居,不肯承认是中国人了。当人想往一些东西,或者一个地域时,是否会假想某一东西已经属于自己,或者自己已经属于某一地域?或者他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以那(东西、地域)为荣,那倒不失为可爱了。傻得可爱。
  
    还是关于怀旧。有时实在想不通,那个所谓摩登上海,除了与现在的人没关系外,与大多数现在人的前辈再前辈似乎也没什么关系,那时这些前辈们有的在乡下耕地,有的的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具有情调的所谓上层人士,少而又少。那个上海一方面是纸醉金迷的上海,另一方面,确确实实地也是个满目苍夷的上海,何为情调?在当下,某种程度上,"情调"是富人对穷人的嘲弄。
  
    当然,现在爱好情调的人都有一点点暴发户的心态——以前阔人们怎么过来着?现在我也阔啦,也该像他们那么过了——以此次装点门面罢了。下岗女人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情调二字。
  
    真的要有情调要等上几代,要积累。那种精神上的东西,不是学学样子就能学得像的。
  
    还是老实一点,跟着商家跑,将情调进行到底——足底——商家说,现在的女人,除了将一张粉脸交给各式彩妆以外,还得坚持护理自己的美足——用我的美足产品!
  
    女人们,来关心你的美足吧,将情调进行到足底。
  
    这现代情调不也动人么?
大家都在搜: 上海女人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