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排卵月经子宫膜整块排出,致子宫收缩不协调而引起痛经。但痛阈因人而异,并有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内在或外来的刺激可使痛阈降低,思想焦虑、恐惧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神经纤维而引起疼痛。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因盆腔炎症、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内膜异位症系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同样有周期性改变及出血,月经期间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粘连,而使痛经逐渐加重,内诊可发现子宫增大较硬,活动较差,或在子宫直肠陷窝内扪及硬的不规则结节或包块,触痛明显。
[中医学认识]
中医对痛经的解释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与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变化有关,因为胞宫平时藏精气而不泻,血海由空虚到满盈,变化缓慢,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会影响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由满盈到溢泻,以通为顺,若冲任胞宫阻滞则痛;经血下泻必耗气耗血,冲任胞宫失养则不荣而痛。临床分型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