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职场白领幸福感

“四大”是大城市“写字楼”职场生态的一个缩影。智联招聘发布的《2010职场人压力状况调查》显示,有些大城市93.24%的白领有加过班经历。工作日晚上加班比节假日加班更频繁,有69.6%的白领一直苦于这种状态。更有35.1%的受访白领表示,每周累计加班时间超过10小时,平均每个工作日加班时间在2小时以上。

职场白领普遍遭遇的是“过劳伤”。上述调查显示,48.6%的职场人表示自己压力很大,72.5%的职场人表示工作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怀疑自己有轻微抑郁症状。

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现在一投资银行工作的潘先生对本刊记者说,刚入职时几乎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他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有时凌晨三四点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此时转动脖子,往往会有‘咔嚓咔嚓’的声音,甚至有人上厕所后就在厕所里睡着了。”

这种“超高压”的环境对员工带来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损伤”。潘先生坦言:“由于平日工作繁忙,且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往日的朋友渐渐远离,偶尔一天不加班也找不到朋友聚会,空下的时间反而手足无措。一旦有空,一边想睡觉,一边又担心会有邮件和电话过来。”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动法专家王全兴说,当下中国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房价高昂,生活费用上涨,而收入较低,为了梦想只能“玩命地干”。二是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年轻白领为了保住难得的“饭碗”,面对老板的超时加班安排,也只得忍气吞声,被迫掠夺性使用自己的人力资源、透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匆忙是当今80后的流行病!”在近期流行书《80后你慢慢来》中,作者在开篇中如此写道。

关于“过劳死”的法律空白

“四大”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一定程度上说,快节奏的职场生活、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是整个经济体“活力充沛”的表征。但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悲剧。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国内不少地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经济比重明显提升,“四大”现象可能继续存在。在“服务经济”、“楼宇经济”时代,如何保卫职场白领的“幸福感”?

首先,职场人士自身应有理性的认知和调整。潘先生说,求职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应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求职前首先要对行业、公司、职位有详细了解,随后分析自身的喜好、个性、身体健康条件、压力承受能力等,比较两者是否匹配后再作决定。普华永道的一位员工以“过来人”的身份在网络日志里写道:在负责任地工作的同时,也应该自爱,在被“深度剥削”时应懂得拒绝,如果从下到上每个人都懂得争取自己的权益,企业的氛围就会改变。

其次,应采取法律措施对“过劳”现象进行“纠偏”。我国法律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用人单位,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应不超过8小时,加班不超过3小时;每月的加班时间不超过36小时;每周至少保证劳动者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实行非标准工时制度的用人单位,则需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并严格按照批复执行。用人单位违反上述规定的,即属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呼吁,劳动监察部门对违反《劳动法》行为的企业必须加以干预,不能由于企业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对其侵害员工权益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次,应根据劳动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董保华介绍,1994年,日本对“过劳死”开始法律干预,死者家属首次通过司法途径向用人单位索赔。2001年底,又对“过劳死”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建议。比如,判断雇员是否因工作过度而死亡时,过去只考察雇员死前一周的工作情况,新规定则考察在最后的2~6个月里雇员每月加班是否超过80小时,以此作为判断“过劳死”的依据。

中国目前的工伤条例没有针对“过劳死”的规定,只明确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因为突发疾病死亡的,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职工可以视同工伤。专家指出,相比而言,中国法律在保护劳工的休息权、加班权、报酬权和劳动条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完善。

摆脱“过劳”,更需要自身的意识和调整。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许多人用自己的职业目标去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自己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还有一些白领用买奢侈品来犒劳自己辛苦加班,这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与其通过这种方式减压,不如去亲近大自然,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收入上。

提醒:现代职场节奏的加快,劳动法律的不完善,让很多企业和公司钻空子,剥削员工的权益,职场白领想要维权也许较容易,但是要提高整体幸福感,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