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新人的“九狂”逐个数

“狂”症状五:频频跳槽,朝三暮四!

  ◎“狂”指数:★★★

  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

  案例:海涛在毕业2周年的那天,选择了第5次跳槽,他苦笑着称自己是“跳槽专业户”。第一次跳槽是他在一个中学当了3个月的老师后,他觉得一个大小伙子整天局限在三尺讲台和作业本之中,是浪费生命,于是豪情万丈地背上行囊去省城闯天下。他觉得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尺一个是有没有钱,一个是有没有权,自己没有后台,“权”是别想了,那就在“钱”上下工夫。他做过保险、代理过小食品、在超市做过柜台经理,每一次跳槽他都坚信自己离目标更近了,但当今天检点行囊,他发现自己除了一身疲惫,依然两手空空。他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哪怕薪水少一点。

  “狂”症状六:单枪匹马,我比你强!

  ◎“狂”指数:★★★

  新手进入公司后,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都不甚清楚,上司往往会安排一些有工作经验的老职员带领新手实习。但不少对自己专业知识或办事能力十分自信的新手却觉得多此一举。

  案例:王志大学毕业后到电视台去做记者,部主任安排老李带他一段时间。老李是一位老摄影师,人也不善言语。在合作中中,王志觉得老李的一些所谓“摄影经验”太陈旧了。一次采访时就借老李晚来之机,自己跑了出去。片子拍回来,自我感觉挺好,就请老李提点意见。没想到老李句句说到点子上,让王志不得不服,从此,他再也不敢忽视老李了。

  “狂”症状七:能说会道,说比做多!

  ◎“狂”指数:★★★

  年轻人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而理想化,以至于碰了壁还莫名其妙。

  在此告诫那些新人:拥有激情是好的,只是在说话之前要先想想,如果有50%的把握,那就说吧,剩下的50%用你的激情与努力去实践。

  案例:学建筑设计的小童和班里的3个同学去建筑设计院实习。

  刚开始上班,领导把为一家客户做的设计方案给他们看,想听听他们的思路。小童和他的同学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历数中外古今著名建筑,与之相比较提出很多建议。领导最后让他们修改一下原方案,大家信心十足地接了下来。不料实践中才知道,自己那些建议根本实现不了,只好灰头土脸地把设计方案原封不动交了上去。

  “狂”症状八:不屑小事,另起炉灶!

  ◎“狂”指数:★★★

  你是否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领导之所以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是因为他还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有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你之前往往会用几件小事来考察你的工作作风。

  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案例:小章是一家外企的文员。这家外企的企业作风十分简朴,甚至每页打印纸都要反正面用。一次,办公室的勤杂工没有来,主任抱了一大摞用过一面的打印纸,让小章按大小分类以备再用。小章心里很不高兴,那摞纸放在桌上一天也没动。当第二天主任面带不悦地抱走那摞纸自己整理时,小章感到事情不妙,果然,几天后公司裁人时,小章被解雇了。

  “狂”症状九:前卫着装,品位标榜!

  ◎“狂”指数:★★★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你若想进哪家单位供职,首先要在着装上与该单位的整体形象相符,而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案例:李露是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材也很好,她穿衣服便格外讲究,也很时尚。夏天流行穿肚兜,她就敢露着肩膀走在写字楼里。且不说写字楼里的冷风让她浑身冰冷,同事们别样的眼光也让她自然不起来。一周后,公司下发了《职员着装规定》:工作时间不许穿着暴露,以免影响公司形象。

  编后语: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缺少工作经验,如再不肯动脑筋把工作做好,凡事都想请人代劳,要想出头就更难了。同时职场不是学校,不是家庭,一些学生的娇骄之气就要彻底戒除,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同时有必要学习一些礼仪文化知识,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