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 食用粽子有技巧

又是一年端午时 食用粽子有技巧

又是一年端午时,食用粽子有技巧,正值端午之际,哪个中国人不会吃上两口粽子呢?但粽子由于属于不易消化的食品,不控制摄入的量很容易带来麻烦,甚至还有拉肚子的可能呢?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些吃粽子的小常识,让这个端午只有快乐,没有烦恼!

粽子不易消化,蒸热以后再吃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不建议多吃糯米,就是因为糯米的消化速度快,但是它消化不完全。淀粉的消化需要淀粉酶的参与,这种酶存在于口腔与小肠,胃里却没有,因为胃的强酸环境易让淀粉酶失活。一般人理解的“消化”通常在胃里进行,但胃却几乎不会消化糯米,只能通过蠕动尽可能地将它磨碎,并推入小肠,促进下一阶段的消化吸收。因此,如果吃入太多糯米,容易导致胃动力减弱,产生“沉胃”的感觉,也因此,很多人因为粽子好吃而大吃特吃,却导致了消化不良甚至胃炎发作。粽子虽然好吃,控制食量才是关键。

另外,糯米在加热状态下,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其冷却,则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因此,在进食粽子时,不宜吃已经冷却的粽子,而应当趁热吃蒸热后的粽子,以防止消化不良。

粽子热量高,进食以杂豆类为佳肉类为次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至一碗半的饭,热量约为400~500卡路里。因此,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在购买粽子时,不妨关注粽子的包装上表示的营养成分,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如果是在自己家包粽子或能够选择粽子的材料,建议以杂豆类粽子为佳,如在粽子材料中添加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肉粽由于含有的油、盐多,对*健康不利,不建议多吃肉粽,但如果肉粽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那么营养价值和健康指数都能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