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细菌性痢疾呢

如何正确对待细菌性痢疾呢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会使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的症状,由于孩子的抵抗力差,容易遭到细菌的传染,由于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我们要注意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那么让我们来多了解一下细菌性痢疾这种疾病

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细菌性痢疾呢?

1`这种病人和带菌者(是指本身带有痢疾杆菌而自己不发病的人)为主要传染源,由他们的粪便和粪便污染的衣物、用品、玩具等通过手、食物、水或饮料进行传播传染。而苍蝇的带菌率也很高,也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2`此病潜伏期数小时,或2到3天,通常由吃不清洁饮食(腐烂食物、未洗的水果)及与痢疾病人接触等有关系。

3`中毒性痢疾多发生在2到7岁小儿,得病儿发病急、病情重,高烧可达39~40℃,嗜睡、说胡话及烦躁不安,后重者反复抽风可导致昏迷,细菌内毒素可造成休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发绀(发紫)、四肢发凉、心音低弱、血压下降、心跳过速,再严重由出现呼吸不规律,表浅、暂停,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就会死亡。

4`预防措施:开展卫生运动,消灭苍蝇,加强卫生教育,培养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做好水源及饮食的卫生管理。发现病人要及早到医院就医,确诊后要隔离治疗,病人用的食具要煮沸消毒15分钟,病人粪便要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消毒后再倒入便池。

预防措施

1.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

2.疫情报告 对疑似病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人, 要及时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3.免疫接种 医疗防疫单位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做好病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接到疫情报告后,卫生防疫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尽快查明暴发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4. 灾害影响 洪涝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坏,特别是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饮食的卫生条件恶化及居住条件较差。灾后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很大。水灾后局部地区发生细菌性痢疾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应该特别提高警惕。

由于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我们要引起重视,对于这种疾病我们首先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首先要接种疫苗,切断它的传播途径,阻止病情的扩散,另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喝受到污染的水,另外对地摊上的食品尽量少吃,避免这种疾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