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这个疾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流行性腮腺炎这个疾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患上了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还是比较常见的吧,这个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危害了患者朋友们的健康身体,为此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那么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流行性腮腺炎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腮腺肿胀伴有疼痛为其主要特征,多伴有发热和轻度全身不适。潜伏期为14~21日,平均约为18日。因为该病腮腺肿胀出现较早,一旦出现,即可与感冒相区分,故一般临床鉴别诊断不困难,仅少数不典型病例须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加以注意,防止误诊。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生。猴对本病毒最易感。该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六个基因型,即a~f。我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一个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异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异在3.5%~12.3%。

腮腺炎病毒的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天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大家现在是否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都已经了解了呢,希望这些能够给您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疾病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避免受到了这个疾病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