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传染科 > 伤寒 > 伤寒预防

解析伤寒的常见预防小妙招

解析伤寒的常见预防小妙招

大家都知道伤寒这种疾病,当出现了这种疾病时,会造成患者身体发热,而且,这种疾病的出现给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很大的关系,平时生活中,大家应该注意这种疾病的出现,并且要注意调理方法,那么,伤寒的常见预防方法是什么?

1、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 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慢性带菌者的管理应严格执行。饮食、保育、供水等行业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 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伤寒的水型流行在许多地区占最重要位置,给水卫生改善后,发病率可明 显下降。

3、保护易感者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在暴发流行区应急免疫问题上意见不一,对控制流行可能有一定作用。

伤寒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1、肠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肠缺血是指供应肠道血液的血管因某种原因发生阻塞,致使肠道的血液来源减少或丧失,不能供肠道的生理活动所需,肠壁发生淤血、水肿或溃疡,严重者还可发生坏死、出血、穿孔和腹膜炎。

2、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是肠部的病理改变以造成肠壁坏死为特征,最后导致穿孔。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后,如果是少量可被腹腔内网膜所包裹而局限,如果是大量则完全进入腹腔,整个腹部剧烈疼痛,腹肌紧张`僵硬,可能会引起休克!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一个,少数为1~2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

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高达12.5%~13、9%,国内亦有本征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此征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

4、中毒性心肌炎: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一般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希望大家注意伤寒的出现,一定要注意预防避免造成胃肠道受到影响,平时也要注意有效地控制各种传染源,要做到早隔离。大家在生活当中,不要忽视自己的生活,平时需要注意调理方法,有效的进行治疗,而且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