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患上了细菌性痢疾疾病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是特别的少见了吧,这个疾病的发生给患者朋友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较可怕,为此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这个疾病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治疗,那么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病原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也称痢疾杆菌(dysenteriae)。该病为小儿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中毒性菌痢是其中最重要的临床类型,可发生频繁惊厥、休克、呼吸衰竭,易发生死亡。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菌还能产生外毒素。以上几种痢疾杆菌在临床上都能引起普通型与中毒型痢疾。鉴定病菌血清型,有助于追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判断预后,也有助于抗菌药物的选用。

痢疾菌经口进入胃肠后,必须突破胃肠道的防御才能致病。痢疾菌有较强的耐酸能力,因此容易经胃侵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很快繁殖,痢疾菌依靠自己的侵袭力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痢疾菌在固有层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少量痢疾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因而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少见。

2.病理生理改变 除结肠组织的炎症外,尚可引起固有层微循环障碍,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和脓血便等。

(1)急性菌痢:急性菌痢病变常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及直肠最为显著。严重时可波及回肠下段。以渗出性炎症为主,可分为:

①充血水肿期:初起以卡他炎症,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多。进一步发展为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覆盖于表面,随后黏膜表层组织及渗出的细胞坏死,两者融合,形成一层灰白色糠皮样附着物即假膜。在假膜下残余的黏膜中,血管扩张充血,并有许多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极度充血、水肿。

②溃疡形成期:黏膜上皮假膜脱落后形成溃疡。这种溃疡一般小面积、表浅,边缘不规则,虽侵入到黏膜下层,但很少侵犯肌层,所以不引起穿孔。

③溃疡愈合期:随着治疗及*抵抗力的增强,炎症消散,溃疡逐渐愈合。小溃疡可通过黏膜上皮再生而愈合,大溃疡通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而愈合。有时瘢痕周围黏膜增生,呈现息肉。肠内病变由于感染的菌群不同而异。急性非典型菌痢分期不明显,病变较轻微,有的仅有肠黏膜的充血水肿。

(2)慢性菌痢病理改变: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其次是升结肠和回肠下段。肠黏膜水肿增厚亦可形成溃疡,溃疡常迁延不愈,有时虽渐愈合,但因溃疡面积较大,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周围有息肉形成。有时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有的溃疡愈合不完全,黏膜上可见肠腺黏液囊肿形成。囊肿内可不断排出痢疾杆菌,使病情反复发作。

有关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就先给您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我们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给您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细菌性痢疾疾病的发生是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不可以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