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结核疾病的发病原因
日常中人们所说的结核病其实分为很多种,有很多我们并不常见和了解,比如耐药结核就是我们很少听说的一种,但他对*的危害也是最大的。只有对这种疾病进行细致了解,我们才能对其进行防治。现在我们就请专家为我们讲解一下耐药结核这种疾病。
耐药结核危害超过艾滋病
据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是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患者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耐药性结核病疫情非常严重。据全国耐药性结核病基线调查结果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性发病率为8.32%,每年新发耐药性结核病患者多达12万,因耐药性结合病导致死亡的患者近1万,这种病的危害远远超过了艾滋病。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耐药性结核病在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对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危险。”在一场耐药性结核病总结会上,知名结核病专家如是说。
所谓耐药性结核是指用目前标准的药物治疗方案已无疗效。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俄罗斯西北部某地区新确诊的结核病病例中有28%为耐药性结核,这是世卫组织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为严重的耐药性结核发病情况。
从患者总数来看,世卫组织说,亚洲的耐药性结核病例最多,而非洲的耐药性结核病例估计达6.9万例,只是其中绝大多数没能得到确诊。从全球来看,耐药性结核病例估计仅有7%被确诊。
疾病简介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简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脏,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也可以累及肝、肾、脑、淋巴结等器官。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子宫,但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痰液干燥后,细菌随尘土飞扬,被他人吸入而引起感染,*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是否患病主要由吸入结核菌的数量、毒力、*的抵抗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原因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和田鼠分枝杆菌,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大小为0.3-0.6um×1-4um,细小而略弯,两端略钝。抗酸染色是其重要特性,临床上一旦在标本中发现抗酸染色阳性的细菌绝大多数代表结核分枝杆菌,仍需要培养及进一步的菌种鉴定。结核菌生长缓慢,至少需要2-4周才有可见菌落。结核菌细胞壁富含脂质,约占细胞壁的60%,主要的成分是分枝菌酸和酸化海藻糖。前者是抗酸着色反应的物质基础;后者包括海藻糖双分枝菌酸和硫甘酸,分别具有介导肉芽肿形成和促进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存活的作用。细胞壁中尚含有脂多糖,其中脂阿拉伯甘露聚糖具有广泛的免疫原性,生长中的结核菌能大量产生,是血清学诊断中应用较多的一类抗原物质。
发病机制
结核菌进入*后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在细胞内的存在和长期存活引发的宿主免疫反应是影响发病、疾病过程和转归的决定用性因素。(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自然史感染3-8周后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试转阳,95%的免疫机制正常的健康感染者的原发综合征自然消退,成为潜伏感染人群,约5%在日后因潜在感染复燃而发病。(二)结核菌感染的宿主反应及生物学过程结核菌进入*后宿主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在其发病、临床过程和转归上具有特殊意义。经飞沫吸入的结核菌被巨噬细胞吞噬,活化的肺泡巨噬细胞,形成早期感染病灶。结核菌在巨噬细胞内的最初生长,形成中心呈固态干酪坏死的结核灶,能限制结核菌继续复制。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在此期形成。从而对结核病的演变、转归起决定性的影响。共生期大部分感染者的结核菌可持续存活,细菌和宿主共生,纤维包裹的坏死灶干酪性中央部位被认为是细菌持续存在的主要场所。干酪灶中包含具有生长能力但不繁殖的结核菌,干酪灶一旦液化便给细菌提供理想繁殖环境。
耐药结核的危害比艾滋病还要让人恐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种疾病进行细致了解,只有知道了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才能对这种疾病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并切断传播途径,远离耐药结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