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的基本常识和症状体征介绍

气性坏疽的基本常识和症状体征介绍

气性坏疽病是皮肤疾病的一种,它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患有气性坏疽病不能盲目乱治,坚持治疗气性坏疽病,需对症下药。

气性坏疽 (梭菌性肌坏死)由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严重感染,以肌坏死和全身毒性为特点,起病急,进展快。主要致病菌为产气荚膜梭菌(80%左右)。其他尚有败毒梭菌、诺维梭菌、溶组织梭菌、双酶梭菌和谲诈梭菌等。可合并一种以上梭菌或其他细菌感染。感染的病菌多来自土壤,内源性者多来自肠道或胆道。梭菌产生的外毒素至少达12种,7种毒素经腹膜注射小鼠后可致其死亡。

气性坏疽的易患因素包括:①深部创伤或穿透伤,如一侧上肢或下肢;②手术,主要包括肠道和胆道手术;③败血性流产或分娩;④软组织损伤伴供血不足或烧伤;⑤患结肠癌、直肠癌、骨盆肿瘤、患白血病或接受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而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者。潜伏期1~4天(可介于6h至3周不等)。起病急骤,患者呈现典型症状和体征。最初症状为局部伤口的突发剧痛,疼痛进行性加剧,并随病变的扩散而扩展,可伴肿胀、水肿,可有稀薄的血性渗出液,伴鼠臭或甜臭味。触诊如有捻发感提示软组织中存在气体;水肿区压痛甚剧,皮肤绷紧、发白而较冷,常有蓝色花纹,继而可呈品红或略带古铜色,随病程进展而加深。肿胀和水肿迅速加重;浆液性渗出液增多;皮肤色泽转呈暗淡,一般不如厌氧菌性蜂窝织炎者明显。需注意的是,体检时早期可无阳性发现,而捻发感并非敏感或特异的征象,也不是诊断本病的必需条件。肌肉的变化可只在手术时才见到。早期肌肉变化主要为水肿和苍白;随后发生颜色变化,血供丧失,收缩力消失,可出现气体;后期肤色变红,并继而增深,杂有紫色斑,肌质如面糊或呈粘胶样;继而肌肉转为弥漫坏疽性,深紫绿色或发黑,易于破碎,甚至液化。暴露的肌肉有如死肉或煮过的肉,切开时无出血。全身症状包括:可伴低热,脉搏常与体温呈不平行的增快。可有烦躁,焦虑不安,濒死感(亦有表现为神志淡漠者),但神志清醒,继而患者语无伦次,躁动,出现定向力障碍,极度软弱、虚脱,血压可下降,面色苍白(呈特殊的灰白色),大汗。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外伤或手术伤口处疼痛加剧,伴全身性毒性反应、发热、组织中积气等均支持本病的诊断。伤口检得Cp本身的意义不大,因多达80%以上的外伤性伤口内存在梭菌而并无感染的依据。渗出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阳性短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同时白细胞很少或变形、破碎。也可用荧光抗体、酶标抗体和酶标SPA等染色法进行快速鉴定。值得注意的是,从细菌学角度而言,Cp为革兰阳性杆菌;但是,从感染部位检得的Cp经染色后,可为革兰阴性或阳性。定期作X线摄片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气性坏疽,若气体量增加或呈线性或沿肌肉和筋膜面扩展,则提示为本病;在病程后期,肌束内可见到气体积聚。本病应与厌氧菌(包括梭菌性或非梭菌性者)性蜂窝织炎、厌氧链球菌肌坏死等鉴别。梭菌性蜂窝织炎为结缔组织的梭菌感染,局限于皮下组织,沿筋膜面扩散,不影响健康肌肉,系因缺血或外伤引起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受梭菌感染所致;全身毒血症、疼痛与局部肿胀均较轻,皮肤色泽不变,大量气体位于筋膜面;预后良好。非梭菌性蜂窝织炎与梭菌性者相仿,但常伴其他细菌(需氧菌或厌氧菌)。厌氧链球菌肌坏死目前已少见,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但局部肿胀显著,疼痛渐加剧,皮肤色泽呈红斑性,气体存在于肌肉内。经外科引流扩创、青霉素治疗后预后良好。

温馨提示:由于气性坏疽病病情是呈现多样化的,并且复杂性很好。所以及时详细的了解气性坏疽病的病因,只有从了解开始才能更好治疗气性坏疽病。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对于气性坏疽病能够引起重视,多多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