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保健主打 > 健康之道

把痛风当小病当真小看了它

把痛风当小病当真小看了它

痛风是新时代的常见病,但是相关的科普知识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比,却在百姓中存在普遍的认识缺乏和误解,造成大量病人因不科学、不及时的治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身体遗留下了明显的损害。“小病”如果“小看”,终将酿成大祸。因此,寻医问药专家访谈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李玲副主任医师,为广大网友科普下痛风常见的认识误区。

专家说:痛风的发病原因是高尿酸血症,尿酸越高,持续时间越久,发病风险越高。

1.寻医问药网:痛风是“富贵病”,都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能治好,您这么看待这一观点?

李玲:痛风在古代为达官贵人的好发病,被称为“富贵病”,十几年前是风湿免疫科的“小病”,跟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比,治疗简单,可称为“小菜一碟”。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痛风的患病率已经跟国际接轨,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很多患者“非富非贵”。这就涉及到痛风的病因,罪魁祸首“尿酸盐结晶”,在产生方面,它本来是*正常的代谢产物,大部分是由*内部代谢产生的,少部分是饮食中带来的;在排泄方面,主要经肾脏排泄。

在正常的*内部代谢过程中,结合科学合理的饮食,尿酸盐“收支”平衡稳定,血尿酸水平稳定,*就是健康的状态。但是一旦“收支”两条线出现异常,比如先天性的尿酸合成代谢途径的酶缺陷,或者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导致尿酸盐产生过多,或者由于肾脏疾病或者先天酶的缺陷导致排泄故障,尿酸盐蓄积过多无法排出,血尿酸水平一过性或者持续性积累增多,“祸根”就此产生。

因此,因饮食不当而得病的患者仅占一少部分,他们的尿酸水平往往不会特别高,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无需长期吃药。但是,对那些尿酸非常高的患者,即使积极控制饮食,尿酸的峰值只能轻度下降,但无法降到正常水平,仍然需要吃药控制尿酸;

其次是有基础肾病的患者,尿酸无法正常排泄,即使不吃饭,内源性产生的尿酸也无法排出,过多的尿酸盐在肾脏沉积产生肾结石,加重了原有的肾脏疾病,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的结局是向尿毒症发展,这些病人只能通过药物积极控制尿酸以免延误治疗,因此,这些病人就不是吃出来的疾病,长年治疗甚至终生治疗是不可避免的。

2. 寻医问药网:血尿酸高就是痛风,痛风一定血尿酸高吗?

李玲:痛风的发病原因是高尿酸血症,尿酸越高,持续时间越久,发病风险越高,但是,痛风是由于尿酸盐晶体沉积造成的身体损害,从高尿酸血症发展到痛风可达十年之久。初期是反复急性关节炎发作,然后不断的悄悄沉积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肾脏、耳廓、皮肤软组织、肌腱等部位,慢慢演变成慢性痛风。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高尿酸血症才发作痛风,因次,一旦发现高尿酸血症,不必紧张,积极就医控制即可。

轻度升高的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可以恢复,明显升高的患者和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等的患者需要服药治疗,并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而痛风发作期,三分之一的患者血尿酸并不高,因此很多人误把血尿酸正常作为排除痛风的标准。其实,应该在痛风急性发作后至少2周再查血尿酸比较准确,当然,仍然有小部分患者即使尿酸不高也发作痛风,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诊治。

专家说:痛风就需要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诊治。

3. 寻医问药网:痛风发作一定在脚上吗?

李玲:痛风首次急性发作的大部分人表现为第一大脚趾,其次是脚踝和脚背、膝盖等部位,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患者表现为少见部位如手腕、手指、肘、肩甚至腰椎等部位,慢性痛风的患者由于大量痛风石的广泛沉积,全身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容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腱鞘囊肿等,给诊断造成了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诊治。目前我可以进行关节超声技术来识别痛风石的沉积,可以迅速确诊。

4.寻医问药网:痛风一定是急性的,几天就会好吗?

李玲:首次发作的急性痛风的特点就是骤起骤落的关节炎急性发作,治疗或者不治疗多数几天就会缓解,但是,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尿酸盐沉积非常隐匿,关节腔内的痛风石一旦“定居”,这时的关节炎就不一定为几天好转的类型,它可以表现为反复肿痛迁延数周不愈,不少患者误诊为丹毒或者蜂窝织炎,这些患者持续使用抗生素无效,就需要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诊治了。

专家说:积极地、科学地治疗,痛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风湿病!

5.寻医问药网:痛风的治疗不就是降尿酸吗?疼了就吃别嘌呤醇是吗?

李玲:痛风治疗误区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患者经久不愈,越治越差的原因:

1.患者本身有以下常见认识误区:

(1)患者不重视:急性期临时止痛成为治疗的重点,“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已经不痛了,为什么还要吃药?”成为患者常常反驳医生治疗建议的口头禅。

(2)患者不明白:误把别嘌呤醇当成止痛药,误把秋水仙碱当成降尿酸药物,急性期降尿酸,缓解期停药,认识一知半解,治疗方案完全相反;很多患者发作多年根本没有尿酸治疗,凭侥幸心理,放任自流;或者仅仅短期治疗,只顾眼前利益。

(3)患者不理解:因看到说明书或者周围某些朋友的建议就盲目恐惧药物不良反应;或者部分患者因为不舍得服药花钱,希望通过不治疗或者少吃药而达到省钱的目的,造成治疗拖延,病情不可逆转。

(4)患者乱吃药:很多患者听说过别嘌呤醇,自己去药店买药,每天吃0.1g剂量的非常普遍,自以为已经控制尿酸了,其实降尿酸治疗一定要“达标”,不达标的疗效是很差的,尿酸水平很高的患者甚至需要使用2种药物联合降尿酸或者疗效更好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目标,定期的抽血复查、随访和调整治疗,由风湿科医生作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2.一部分基层医院的治疗措施跟不上学科发展。

3.医患双方沟通不良:医生门诊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讲解;患者科普知识匮乏,对医生的劝解不理解不重视;患者临时的病情波动造成了对医生进一步的不理解、不信任,依从性差,造成治疗方案没有长期贯彻下去。

6.寻医问药网:是否有患者会这样认为:痛风吃了药就不该再发作,反复发作就是治疗无效?

李玲:是的。

长期以来,高血压、糖尿病的科学普及非常广泛,普通百姓都能接受长期治疗,而痛风长期治疗的理念仍然很匮乏,其实,痛风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也应树立长期治疗甚至终生治疗的理念。

有痛风石形成的慢性痛风患者在降尿酸的过程中,由于血尿酸的不断下降,关节中沉积的痛风石不断的处于溶解、吸收和排泄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刺激*产生炎症反应而导致关节炎急性发作,这其实是疗效的一部分表现,而很多患者恰恰相反,认为是治疗无效的表现,而拒绝继续治疗,这时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加用预防发作的药物非常重要,有助于患者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和耐心。

有关科学规范的治疗我简单总结如下:

1.痛风发作的急性期消炎镇痛治疗——越快越好:就诊治疗越及时,尤其是24小时内就诊,恢复越快,*损伤越小;

2.缓解期降尿酸达标——越低越好:血尿酸水平低于6mg/dl有助于防止晶体形成,血尿酸水平低于5mg/dl有助于促进晶体溶解排泄,对于全身有痛风石的患者,长期维持血尿酸水平低于5mg/dl,会发现痛风石逐渐缩小至消失,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

3.慢性痛风期预防发作——越少越好:慢性痛风由于痛风石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反复复的急性发作,患者治疗信心倍受打击,放任自流很常见,这时需要找到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积极规范的使用预防发作的药物如消炎止痛药(NSAIDs)、秋水仙碱等,会明显减少急性发作,增强患者长期治疗的信心;

4.痛风中晚期维护肾功能——越久越好:慢性痛风性肾病一旦出现难以逆转,积极把血尿酸降低到目标水平,有助于保护残损肾功能;

5.痛风药物使用方法——越精越好:耐性细致地调整痛风药物,尤其对于慢性痛风患者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的风湿科医生指导进行;

6.医患双方沟通——越多越好,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医生应该详细告知痛风的危害和对患者的长期治疗要求,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配合,患者也要经常学习痛风的科普知识,放弃情绪支配,客观理智的坚持治疗,医患双方密切配合,才能最终战胜疾病,重获健康。

积极地、科学地治疗,痛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风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