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保健主打 > 养生误区

中国饮食之“趁热吃”到底好不好

中国饮食之“趁热吃”到底好不好

不管是在家吃饭还是出去做客,父母长辈都会要求我们端出来的食物趁热吃,在他们看来,趁热吃不仅保持了食物有热度时的美味,而且还健康,冷掉了就会伤到肠胃。作为晚辈一般都会乖乖听话,因此食物趁热吃似乎变成了一项习惯,被大家默认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字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 以及滚烫的火锅,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表示,这是因为,亚洲*质相对较弱,吃热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 帮助人们御寒保持体温。相比之下,欧美等地的*格更壮,平时吃得食物本身热量更高,因此对食物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冷食较多。

“当然,中国人爱吃热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食物的美味需要温度来‘激发’,而中国人的味觉和嗅觉早已适应了这种被温度激发出的香味,所以热食成为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饮食习惯。”

尽管如此,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饮食过热和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80℃左右,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中医也不主张饮食过热

中医说:“在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过程适宜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进行。过热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胃肠道血管扩张,对肠胃产生刺激。”

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多在36.5℃—37.2℃,所以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 温也只在50℃—60℃。在接触到75℃左右的食物时,娇嫩的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幸好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非常丰富,受伤的组织会及时的脱落、增生、修 复,所以偶尔一点点的轻伤可以很快恢复。

因此,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 其实,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也不烫口,就是最适宜的。同样,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日常最好饮用 温水,水温在18—45℃之间。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还会强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如果实在怕 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既不会损伤食道,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