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专题 > 体检 > 体检常识

血液的其他检查

血液的其他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RC)计数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红细胞能力旺盛,如溶血性贫血,缺铁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呈轻度增高。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由慢性苯、铅中毒、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受异常细胞浸润所致。 抗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如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随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逐渐增高,网织红细胞下降,这种网织红细胞反应,可被作为抗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二、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见于:
  ⑴各种急、慢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热;
  ⑵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⑶恶性肿瘤时因肿瘤组织坏死、贫血、继发感染等因素致血沉增快,可随手术切除、有效化放疗而渐正常,如肿瘤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⑷其他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红细胞沉降率减慢见于:
  ①红细胞数明显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意义
  红细胞比容增高见于:
  ①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致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显著增高。
  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
  ①各种贫血。因贫血的类型不同,红细胞数及体积大小也不同。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输液过多所致的血液稀释。
  四、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血液的常规检查
发贴人:crpkkh 时间:2006-11-4  来源: 该贴已阅读21次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1.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 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2.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2.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3.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1.血小板减少见于:
  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2.血小板增多见于: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