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活 > 生活 > 美食健康

传言:多吃红烧肉长寿这是真是假?

传言:多吃红烧肉长寿这是真是假?

近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网上不断传出关于为“红烧肉”平反的信息:长寿老人最爱红烧肉,几乎每天都吃,而日本90%以上的长寿老人爱吃炖烂的肥猪肉,却没有一个得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和动脉硬化的等等,这些到底是真是假呢?

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类长寿的奥秘,是存在于*内的长寿基因,其中有10多个极重要的预防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

朋友,若没有长寿基因,可不要盲目跟进啊!

1、猪油再炖也变不成类植物油

网传红烧肉之所以成为“长寿秘方”,在于“随着肥肉炖制时间的增长,猪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炖了两个小时以上的肥肉可下降46.5%,达到最低点;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却随炖制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两小时后,达到最高值。这样,相当于让肥肉中对*健康不利的因素(饱和脂肪酸),转化为对*有利的因素(单、多不饱和脂肪酸)。”

何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饱和”与“不饱和”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子结构中含不含有“碳碳双键”。

脂肪酸的分子结构,是由一个个碳原子手牵着手连接起来的,在这碳链中,一个碳有4只手,可以牵4个原子。

如果4只手都牵上原子了,那就是饱和脂肪酸了。

如果两个碳都有空着的手,两个碳只好自己牵手,即为“碳碳双键”。含有“碳碳双键”的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就不同。“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以及深海鱼油等。

网传《红烧肉》说:“煮肉过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这是否是说“饱和脂肪酸转化成了不饱和脂肪酸”?这可能吗?

“饱和脂肪酸”在炖煮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是不可能改变的,两个碳是不可能丢掉原子而自己牵手,成为“碳碳双键”的,因此说,饱和脂肪酸是不可能变成不饱和脂肪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