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上运动员如何保护自己
体育运动的魅力之一便是勇猛拼搏和激烈对抗。竞技场上到处都有速度的飞翔,力量的击打,身体的冲撞。如何确保运动员“血肉之躯”的安全,从来是体育比赛头等重要的课题。瞧瞧冰球选手们“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那身打扮,简直不亚于太空中的宇航员。当170克重的硬橡胶冰球以每小时160多公里的速度在场上往复弹射,平均体重80多公斤的对手在高速滑行中互相“合理冲撞”时,即使有这些头盔、护胸、护肘、护腿、护裆的全方位保护,赛场上的人身事故仍时有发生。今日的体育运动如果离开了护具,许多项目将根本无法开展。
首先“关照”脑袋
运动员的第一个关照对象自然是脑袋。人的颅骨和脊液虽然对大脑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运动中猛烈的冲击力很容易造成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出血等后果。2005年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波士顿红袜队著名投手马特·克莱门特头部中球当场倒地,被抬出场外急救;2007年接替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曾在高中时代一次橄榄球比赛中头部严重受伤,导致视网膜脱落而几乎完全失明;捷克足球国家队“门神”彼得·切赫被对方前锋踢中太阳穴引起颅骨断裂险些丧命。粗略统计,美国每年约160万人次的头部创伤和体育运动有关。
拳击比赛中密集而沉重的打击主要是对准脑袋,2008年伊始,韩国“拳坛不倒翁”崔尧三成功卫冕之后魂断拳台的消息令人唏嘘。拳击运动员头部长期承受打击还会带来慢性脑损伤和颅压及脑血流改变。有人认为,拳王阿里的诸多神经症状不能不归咎于头部多年来被“零敲碎打”的“积累效应”。
我们所熟悉的台球和“钢珠碰球”这类弹性碰撞中,无论“正碰”或者“斜碰”,小球的动能和速度都会发生传递和交换,但总动量保持不变。对于运动员的头部来说,器械和肢体的碰撞大都属于非弹性的“斜碰”,不仅会带来颅骨与脑的线性运动和绕颈部的切向运动,还会带来头部的结构性改变。由于动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因此撞击物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制动”时间越短,冲击力就越大。在球场上和自行车、滑冰等高速运动中,保护头部的“硬”措施是佩戴头盔,让玻璃钢和碳纤维外壳通过形变吸收部分动能,同时,和头部曲率半径相近的海绵衬垫层与悬挂结构将碰撞中“尖锐”的“点接触”变成“平缓”的“面接触”,从而减小压强并延长碰撞作用时间,起到“摊薄”冲击力的“缓冲作用”。
早期职业拳击赛不戴手套,1853年美国拳坛双雄沙利文和莫利西的疯狂对决被法庭判为野蛮斗殴而锒铛入狱。奥运拳击赛和职业拳击赛最大的不同在于确保了竞赛的安全性,奥运拳击头盔须用“软”材料制成,以便同时保护对手的拳头。奥运拳击的另一“软”措施是使用大而厚的拳击手套来“软化”运动员的“铁拳”。和职业拳击小而薄的226克手套相比,奥运拳击284克的手套打中对方时接触面积更大,拳套柔软层被压缩的距离更长,从而延缓了拳头制动的时间,使得运动员瞬间承受的冲击力更小。
牙套筑起牙齿的“长城”
看到拳击选手和橄榄球运动员在休息时吐出嘴里的牙套,人们常常不明白这个小玩意为何物。惊人的数字显示,美国每年在运动场上被打掉的牙齿约500万颗。牙套的英文名字可直译为“护嘴”,在各种冲击性运动中使用牙套,可以大大减少“满地找牙”的受伤者。人的牙齿本来十分坚固并具有惊人的力量,杂技演员能靠牙齿的咬合将身体悬在空中。但这是靠着咬肌的整体力量,单个牙齿往往是不堪一击的。弹性塑胶制成的牙套能使彼此孤立的牙齿“联合起来”,特别咬紧牙关后,牙齿的“砖块”筑成了牙齿的“长城”。当“众志成城”的上下牙列共同承担冲击时,就不会被“各个击破”了。牙套还能改变外力作用时嘴唇和牙齿的“硬接触”,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并减轻对颈椎的震荡。如今市场上批量生产的成品牙套不能做到适合每个人的口型,有一种经热水烫过后变得可塑,在口中咬合并冷却后能固定形状的牙套效果更好,而理想的牙套应该如安装义齿一样,请专业的牙医取模定做,才能确保适当的厚度和紧密的接触。
-
不同类型运动员饮食营养所须注意事项和平常人不一样,运动员由于每天要进行大量的运动,他们的新城代谢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在运动的时候机体代谢水平会升高,热能消
-
邹凯减肥靠多运动北京时间8月5日,伦敦奥运会体操项目进入单项比赛的角逐,在率先开始的男子自由操决赛中,卫冕冠军邹凯以完美的发挥获得15.933分
-
孙杨—每日游泳两万米孙杨男子400米自由泳第3金,伦敦奥运首日的奥林匹克水上中心的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见证了中国男子游泳在奥运会崛起的里程碑时刻
-
陈若琳自封淡定姐赛场上,她是女皇。4年时间收获4枚奥运金牌,她比肩伏明霞、郭晶晶等前辈。英国BBC电视台的解说员更是惊叹道:“和她同场竞技,
-
刘翔将会于13日回上海,进行下一步康复计划敦伦敦时间8月9日下午,刘翔在经历1小时19分钟的手术后,主刀医生尼古拉斯·库伦从手术室出来对刘翔父母和团队成员表示手术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