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与“北京精神”
城市精神的开掘和提炼,特别是升华和普洽,大多以城市历史进路中的标志性事件为契机。北京在新世纪开元十年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围绕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围绕“人文奥运”与“人文北京”的建设主题展开的。北京与奥运相遇,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统续与西方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度对话,是北京精神与奥运精神的历史性辉映和融汇。这场相遇提升了现代奥运在中西文化互通中的作用与价值,也强化了北京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奥运精神”激活和强化了“北京精神”的若干特质,“北京精神”则印证和充盈了“奥运精神”的诸种内涵。
小我大爱,赤心奉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世界各国媒体几乎都使用了“百年圆梦”的说法,一座城市一届奥运,被整体性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梦想。北京城市精神之最深刻、独特者,恰在此处:承天载物,爱国护民,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在 2008年的北京,没有人是奥运会的旁观者。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自我,炫出“小我”风采,赢得国家荣誉;志愿者倾情投入奥运服务,微笑成为城市的名片;市民积极参与环境、交通、社区、文明礼仪各项活动,每一个人都是奥运村民。北京城和北京人习惯站在历史的高度打量人、家、城、国的关系,在事关城市进步和国家荣誉的历史节点上,人们总是自觉自信地承担主人使命。同时,这种历史眼光和大局意识一点儿也不抽象、空洞,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把爱国大义转化为爱生活、爱工作,善待公共空间,护持公共精神。
北京的这种爱国精神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重要的引领性意义——个体的美和尊严与国家形象,个体的善和高尚与国运昌盛紧密结合在一起。奥运之年先有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又有汶川地震举国伤痛,面对挑战和灾难,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救急扶困,爱国之心、同胞之情与公民之责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谱写了中华精神的现代篇章。当奥运大幕拉开,聚光灯照亮北京,世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感受了中国人民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气象。在后奥运时代,这种爱国精神鲜明地体现为强国之志和在全球化格局中的担当意识,并进入广大公民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生活取向、情感寄托的深处。
创造不息,旧邦新命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鼓舞着运动员拼搏奋斗,创造纪录,超越纪录,也感召着赛场之外的普通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和提升自我,保持向上的朝气和创新的勇气。这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日新之谓圣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价值观念是相应相通的,与北京继往开来、创新进取的城市精神是相合相契的。如果说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是一次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连通;那么拥有三千多年文化积淀的北京城承办第29届奥运会,则可以说是一次跨越古今中西的“旧邦新命”。
北京奥运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精华要素得到了更细致的梳理和更广泛的认同,奥林匹克精神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在碰撞中拓展了彼此的固有视阈和文化意蕴。而当代中国文化恰恰需要在汲取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对话各方面的文明挑战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同时,北京奥运浓缩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传统在思想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精华。北京奥运处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立体通讯系统,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新材料、新工艺打造的环保节能的体育场馆等等。以奥运为契机,建筑、信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科技奥运有效地带动了自主创新,“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挺进。而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围绕奥运推动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制度创新,城市治理观念更加成熟,为建设宜居化、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观念储备和制度保障。
首都北京秉承“日新”的文化积淀,吸纳“求新”的奥运品格,实践“创新”的城市精神,找到了自己生生不息的命脉之源。
-
伦敦奥运为何推动全民保健在奥运会期间,全民保健又会如火如荼的展开,奥运精神和理念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奥运为我们带来了健康新坐标。北京体育大学教
-
奥运精神:奥林匹克的光环下一视同仁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
-
奥林匹克丰富的思想要素是什么奥运会的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没有人能完整的说出来吧。我们知道奥运会,我们也爱看,但是我们很少有人能从内心去理解奥林匹
-
人文化的路上 残奥精神也需关注社会在不断发展,在向着人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我们不能忘记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明白奥运会的精神,但是又有
-
奥林匹克的真正宗旨是什么你知道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什么吗?我们喜欢看奥运,可是谁又能明白奥运的宗旨呢?现在人人常说的奥林匹克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