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幼儿 > 心理

宝宝反复生病 注意心因性疾病

宝宝反复生病 注意心因性疾病

宝宝是全家人关注的对象,如果宝宝生病了,家里人都会心疼死了。有的宝宝会反复生病,这可急坏了我们的父母们。宝宝生病后,我们不仅要考虑是生理上的原因导致他们生病的,还要考虑到的一点是,很可能是心因性疾病。这种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检查不出*器质性的变化,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儿童夜惊的病因主要为心理因素,多因焦虑和受惊所致。

1.儿童期孩子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得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是很明显或偶然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2.不要给孩子看恐怖惊悚的影片,也不要给孩子讲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

3.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要及时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4.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

孩子说头疼、发烧,一定要关注他们的身体

有时候,孩子出现头疼、发烧等感冒症状并不是真正感冒了,而是心理因素所致。

有个妈妈在微信上问我,孩子经常反映在学校不舒服,可只要接回家,到家待一会儿就好了,妈妈觉得孩子在撒谎,可孩子坚持说,是在学校不舒服,坚持不住了才给妈妈打电话的。

我跟她说,孩子可能是有躯体化反应了,不见得是骗妈妈。所谓躯体化反应,就是孩子内心情绪有积压,不知道如何排解,身体上就会有一些不适反应,甚至是生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些小宝宝到了幼儿园发高烧,一回家就退烧了,也是这个原因。因为突然换了环境,不喜欢新环境,或者有分离焦虑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发烧、头疼等症状。

我建议这位妈妈,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是同学关系出问题了,还是老师不喜欢他,还是他动作慢所以想逃避,不去上课就不用做很多事情,所以总想回家。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对孩子要有起码的信任,否则沟通不可能真正有效。

沟通的时候,保持客观,不批评不指责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先跟孩子共情,即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在听他说话,对他表示理解。不管你的孩子现在行为上表现出什么“问题”,妈妈首先要做的,是接纳你的孩子。真正地接受他的缺点,同时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心因性疾病。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病。通俗地解释,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状可能持续数日至数月。荨麻疹病因比较复杂,但很多慢性荨麻疹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就会得一次荨麻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问到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而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两个月就会出一次远差,持续一周以上。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周期性消失。

孩子因为跟妈妈分开得了荨麻疹,其实这种现象在小小孩中,尤其在一岁以前比较普遍。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认识到客体永恒性,亲近的人一旦消失,他就会害怕其不会回来了。中医讲,恐伤肾。如此,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自然而然会下降。

而很多时候孩子心里的焦虑说不出来,最终引起一些躯体化的反应,比如湿疹、荨麻疹等。

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晓,并且在承诺孩子的时间范围内回到孩子身边。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情绪。

2.在孩子三岁以前,不要频繁变换抚养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基本思维是一维的,他们需要的是唯一而非多样化的抚养人,需要的是稳定而非改变。因此,如果这个时候频繁更换抚养人,孩子往往会因为心里的焦虑过度而导致体质不好。

3.有时候孩子身体生病,不过是情绪生病的投射。爸爸妈妈也要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