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幼儿 > 教育

让我们一起放下焦虑,相信宝宝更相信自己

让我们一起放下焦虑,相信宝宝更相信自己

妈妈总会怀疑自己的宝宝,还常常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比较,怕自己的宝宝不如别人快,怕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总会引起爸妈的焦虑,但是孩子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爸爸妈妈要相信自己的宝宝。

早上,看到小贝妈妈的留言:“一岁三个月宝宝还不会做拜拜,也不会做拍手,教什么都不肯。怎么办?”

我告诉小贝:宝宝不会拜拜和拍手或许只是他没兴趣做而已,家长多引导,多示范,说不定哪天宝宝有兴趣了,他就会做的,即使他一直不做也没什么关系啊,这两个动作不能证明宝宝不聪明,也不能证明什么别的,所以何必在意呢??

小贝说“因为隔壁有个小宝宝也差不多大,有的对比,所以总是怕他比人家差,看到人家的孩子都会了,就很担忧了!”

在每天处理的留言中,有很多妈妈有类似小贝这样的问题,宝宝饭吃的不好,睡眠时间太短、大便不正常、喝水太少等都可能引发妈妈的焦虑,有时候宝宝咳几声、嗓子喀拉喀拉仿佛有痰的样子也会让妈妈担心不已。

基本上大家的焦虑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0-2岁,主要焦虑的是健康及发育方面的问题,

2-4岁,主要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在宝宝准备进入幼儿园时,会有一定的关于幼儿园能否适用等问题的焦虑,

4-6岁以后,开始焦虑幼小衔接、小学择校方面的问题,以及进入小学后孩子的适应问题、成绩的好坏等,

6岁以后,孩子已经基本适应小学的环境,于是对孩子关注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成绩上,这样对成绩的关注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期间会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而新增一些焦虑,但这些焦虑都不及成绩重要。

这样看看就知道,几乎所有“问题”都是由于第一次做父母的焦虑引起的,只要焦虑还在,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所以当发现孩子有问题时,或许并不是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家长无法以一个平和淡定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所谓的“问题”。

但把这些焦虑的问题丢给一个过来的家长,问她怎么办,这个家长又会告诉你,没关系,多给宝宝一些时间,等他大一点就会好起来。是的,如果用五年后的眼光看现在,就不会为宝宝比别的孩子晚走几个月而担心,也不会为孩子比别的孩子少会几个动作而过不去;如果用二十年后的眼光看现在,就不会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骂孩子,也不会为孩子很多东西不会而心虚;再用六十年后的眼光看现在,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留下的仅仅是感受和体验。

当我们发现孩子所谓的问题时,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焦虑,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去面对,相信孩子,更要相信自己,现在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孩子长大了就会好起来。

当我们无法断定孩子的某个行为是否“正常”,或者想当然的认定他“有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对自己来上一句:我坚信我的孩子很正常。这只是他发展过程中很正常的一种表现,是阶段性的行为。

这句话在对待别人的评论时尤其重要。就拿我的儿子仔仔来说,在一岁以前的每一次儿保检查中,身高和体重都是刚好及格线,每一次我们都会被儿保的医生批评。刚开始我内心的焦虑和失望是免不了的。但有一次被批评了回家,我翻查一本美国儿科医生的育儿书发现,以美国的标准来说,仔仔的身高和体重非常标准。原来,不是仔仔不达标,而是国内的标准太高。

就算孩子真的在某方面比较差一些,也不用太焦虑,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的一个朋友,她儿子临近3岁了,还不会说话,家里很着急,带孩子做了各方面的检查,发现孩子是正常的,但孩子就是不开口。等到某一天,孩子突然自己开口说话了,而且很快就达到同龄人的说话水平。所以,孩子一时半会不会的动作、事情都不要太介意。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孩子自然会好起来。

在我们平常的习惯中,还常常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比较,然后再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我们小区有一个和仔仔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姑娘,小姑娘基本上各方面的生长发育都比仔仔强,比仔仔提前说话,提前会做很多仔仔不会的动作,记得小姑娘已经会说“叔叔阿姨你们好吗?”的时候,仔仔还在发单音节的字“球……球……”,同时我也发现小姑娘也有不及仔仔的地方,比如仔仔可以独立走路很久了,小姑娘还不敢放开妈妈的手。

养孩子就像养花,每种花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果他是一株玫瑰,我们就要根据玫瑰的个性来培养,不能因为看到牡丹更富贵,而希望他拥有牡丹的特性。等他貌似成了牡丹,又嫌他缺少兰花的恬静和高雅。当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感到不满时,不妨想一想,孩子如果真的成了你期望的那样是不是就好了。

有一天我接到一位妈妈的留言,说她因为担心儿子吃亏,一直都教育孩子遇到被欺负、被抢玩具等事情时要打回来。但她现在发现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用武力解决,这样不懂辨别是非的情况忍不住又让妈妈开始焦虑起来。

孩子真的走向反面,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是大人真正期待的样子。既然焦虑一直存在,那不妨接受自己的焦虑,与自己的焦虑在一起,面对自己的问题,但不要把这份焦虑转移给孩子。这样不管自己或是孩子都会轻松得多,育儿的过程中也会增加更多的开心与欢乐。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孩子是一件长期工程,一定不要揠苗助长,反而伤害了孩子。当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感到不满时,不妨想一想,孩子如果真的成了你期望的那样是不是就好了。当我们自己在焦虑的同时如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把焦虑转移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