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幼儿 > 教育

调节策略不同对孩子的影响

调节策略不同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的,家长的调节策略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会不同。父母的策略很重要,家长们该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来看看具体分析吧。

不同的心理调节策略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以上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6属于积极策略。

面临同一情境时,年龄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采取的调节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不仅会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形成思维习惯之后,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被动应付”的孩子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孩子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这种不喜欢意志努力的消极策略,阻碍孩子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

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孩子,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年龄小的孩子常常这样反应,这有暂时性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如 果孩子对此依赖过多,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发泄” 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有些年轻父母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 害,破坏了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即出现问题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过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用两败俱伤来“扯平”。 显然,与其他几种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和不足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积极调节策略,否则孩子在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