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商”锻炼孩子的创造力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想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与孩子的快乐,也使得孩子恃宠生娇。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前来沪访问的美国俄勒冈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在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心桥教育机构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理性地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教会孩子如何抵御广告的不良影响;提高孩子的“玩商”,让孩子学会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取得平衡。泰普林提出的“大脑操”,更可以操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了美国家庭的欢迎,现在,泰普林也把这种“大脑操”介绍给了中国孩子。
中国家长是“溺爱”非“智爱”
年过花甲的朱利安·泰普林是半个“中国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中国孩子以及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在国外,泰普林一直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非常任性、自我,大把大把地花着家里的钱,却丝毫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还经常逃学,开着名贵跑车带着小女友四处兜风。这些都引起了泰普林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家庭方式进行8年考察后,泰普林得出了答案。“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但是,我很遗憾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误区。诸如‘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以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等等。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智爱’。”
泰普林把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称作“被宠坏的一代”,在谈到中国孩子被溺爱的情况比国外严重时,他解释说:“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孩子从18岁起,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和生活、交友等都由自己独立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泰普林强调,要改变中国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改变父母的溺爱开始。
提高“玩商”,平衡游戏和学习
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爱玩的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义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泰普林指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孩子会将木棍当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孩子还应该学会玩,精通‘玩商’。”
-
宝宝对玩具喜新厌旧,父母应该怎么办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对过这样的困扰:玩具买回来时宝宝很喜欢,但没玩两天就不爱玩了,扔在一边,闹着要买新玩具,这是怎么回事呢?
-
宝宝边吃边玩的危害 对宝宝边吃边玩说NO!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父母在旁边喂饭,而宝宝就一边吃饭一边玩,这样的情况其实会给宝宝带来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这六件事适得期反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爱几乎都给了孩子,对于孩子的饮食、学习、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实际生活中,
-
开发宝宝智力的运动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让宝宝更聪明宝宝更智力发育一直是父母很关注的问题,而在智力发育当中,动作发育是早期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运动可以加快神经纤维髓鞘化、使
-
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 让宝宝聪明过人的几件事从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为了父母最大与最幸福的“负担”,不仅要尽办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且也想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