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幼儿 > 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认识误区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认识误区

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我国近年来普遍提升了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为少年儿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心理专家表示,当前在学校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

教育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并且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家长及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此外,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为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只重学生忽视老师

目前学校里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主要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时常保鲜。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要知道,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减少小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问题。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有心理问题孩子的专项辅导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那些极少数甚至个别的,有不良品性或已经暴露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事实上,学校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只有全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并解决个别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再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就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心理专家表示,儿童期是心智发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性格、人格、品行和道德观念都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的。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其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需要家长格外加以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