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幼儿 > 教育

父爱 藏在内心的感动

父爱 藏在内心的感动

父亲,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当我们牙牙学语喊出“baba”这个音时,那个看似严肃的人,往往会禁不住开怀大笑。

父爱,那是和母爱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爱,那是藏在心底深处的感动,却像流水般慢慢地流进我们的心底!

又一个父亲节即将到来,我们把目光对准这个平常容易被忽视的角色——父亲,倾听一下不同时代的父亲的育儿观及记忆深处的故事……

50后父亲:棍棒之下出才子

家庭档案:陈伯,54岁,育有一儿一女,现在儿子30岁,女儿27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是扮演着严父的角色,至今也没有改变,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社会推崇的一种育儿方式。印象中,我跟孩子嬉闹玩笑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都是一本正经地对话,而且因为在外地工作的缘故,长期跟孩子分开,我们之间显得不是很亲密,孩子们也好像特别怕我。

我坚信对于孩子还是要严厉一点,“棍棒之下出才子”,这句话没错,尤其是对男孩子。记得儿子刚上高中那会儿,突然跟班上的几个小混混玩在一起,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我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学校。当然,为了不伤他面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我没有批评他。直到带他回到宿舍,我非常气愤地用皮带狠狠地抽打了他一顿。自己的孩子谁不心疼,可为了他的前途,我只能扮演“严父”的角色。那次“棍棒教训”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比较庆幸的是他很快离开了那几个同学,专心学习,高中毕业时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反思:

体罚和沟通同样重要

孩子现在长大了,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教育方法,也有不妥的地方,虽然我用严厉的手段逼着他们个个都成了优秀的人才,但他们的个性还是比较弱,不懂得拒绝,有什么委屈也是装在心里,父子之间谈心的机会比较少。

人老了,其实很希望孩子在身边说说话,可孩子们对我总是敬畏,从来不说一句玩笑话。希望我的儿子在教育他的下一代时能多些耐心,缓和亲子关系。

60后父亲:给独生子女更多的爱

家庭档案:郑诚俭,育有一女,15岁。

我小孩出生时刚赶上独生子女政策,可以说,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儿出生后,我决定要给孩子充足的爱。我极力推崇的育儿观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有密切的沟通。在我们家,有“家庭时间”,即父亲、母亲与孩子在一起。比如,全家一起花时间同做一件事,吃饭、收拾屋子、散步、旅游,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也有“单约时间”,即父亲、母亲分别单独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与父、母个别的关系。我和女儿时常一起摔跤,她学跆拳道时我给她当靶子,让她踢我的大腿、屁股,练到她大汗淋漓直喊脚好痛好痛为止。当然,更少不了的是和她谈心,范围很广,包括谈学校、谈明星、谈减肥及青春期的性等等。